上周的电影日看了吴京的《攀登者》,影片开头的登峰成功让我起了很大的疑问?影片的高潮好像已经过去了啊,后面还有什么呢?后面接着讲,这次成功没有被世界认可,所以所有参与者打回原形,甚至下放到锅炉房(吴京)。当时,我就想,经历过巨大成功后的跟头,一定会比原地摔疼许多,因为曾经拥有,人总是对失去会更加敏感,况且那样的失误非人力可控,换做凡人如己,瞬时的感觉怕是这一生都不想再爬。
已被征服的珠峰,却扎根在了心里,在锅炉房里的腾挪跳跃都像是在攀登,登一座无形的山,这山既是未了的夙愿,也是世人的不解和嘲笑,甚至至爱之人的远去,也不能撬动这山,所以终其一生,我们要征服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那座大山,不是么?
我要成为怎样的我?是父母对我的期待、还是我自己的选择?很多人在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在这个问题上再澄清,甚者捶胸顿足、或是唏嘘连连,其实,父辈的期望都是他们内心最珍视的追求,包括他们为我们做的选择,相信大部分都是在他们当时的见识和眼光来说,最有前途的选择,但毕竟主角是我们,在后续的剧情中,我们不一定能够驾驭角色、或者说没准更适合其他角色,这些也不定是他们、或者我们自己,一开始就能预知的,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选择、毋宁说是一个主观与客观和解的化学反应过程,或者激烈、或者平缓。杨光是带着父亲为了的心愿来到珠峰的,可以说带着父亲的内疚与懊悔而来,也可以说是带着他自己的不甘、对命运的反抗而来,但随着他自己的理解、体验,为了助人、失去双腿,登顶终是成为了他自己的夙愿,这场反应终是成就了他人生的一个坐标,产生了绚烂的结晶。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一致的时候,无疑是最大的幸运。曲松林也算是命运的宠儿,再次担纲二次登峰主帅,然而,乘上组织的东风,人性的弱点似乎有点不堪一击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无论一个人平日如何,一旦拥有古格斯戒指,他就一定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有一些目标课程,指导学员挖掘内心的热情,然后制定计划去实现,然后就不惜一切地去行动……成功学日前似乎有点泛滥,而且被换上了成长、华丽转身等等名词,引得不少人趋之若鹜。古语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为根本,所以目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驱动力?我们心中所想有没有大道的界限呢?若无,就是执念,有些也仍会被实现、有些在下个阶段也就难以为继了。一个朋友,以升迁为目标,客观不为过,只向上管理,一时风光无限,然而还是因客户的反馈不佳,栽了跟头。目标本身没错,但过于单薄,只有小我、欠缺大道,价值何在?!
剧终再次登峰成功,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起实现,是耐得了寂寞、心怀丰盛之人。由外及内,谁的心中没有一座珠峰呢?牵绊着人生的追求、记挂着生命的意义,如何攀至顶峰,处处均是抉择,愿心之所至、也是大道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