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无关功利的惊喜
初读以为是鸡汤文,结果发现干货满满。好虽好,读起来思路却不够清晰,SO打算写篇姑且称作“读后感”的东西 把自己看书时支离破碎的想法和念头罗列起来,以便整理下脑袋,顺顺思路~~🤔
当然,对我而言这还是一本相当有趣的书,很简单,因为作者表述的观点和思考模式基本可以踩到我的点上,让这本书读起来本身就具备了趣。所以说有趣的前提大概就是懂的。
遇见每一个全新的人我们会去观察猜测这是个怎嚒样的人,而真正接触后我们会发现这个人是甚麽样的。两相比较我们会发现:
预期(猜测)>预判(发现) 失望
预期 =预判 无聊
预期 <预判 也许会有惊喜哦
SO决定一个人无不无聊有不有趣 取决于两点:其一是被看的人内在趣大不大。浮在表面的趣很容易被看到,而藏在内在的趣发生预期<预判的几率会更大…;其二是看的人格调够不够高,眼光够不够狠…
大概能发生预期<预判的情况就是至少在一个方面被看的人内在的趣接近看的人自己的格调上限
这么来看 你去看一个人有不有趣,反应出来的也是彼此的内在。每个人的格调都有一个域,过低于它容易变成低俗过高于它容易误以为无趣。
但一般格调高的人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接受稍低于自己的趣欣赏高级的趣 而格调低的人嘛~活在自己的趣里就好啦 🤷♀️
有些问题不仅仅是“你不懂” “你矫情”的问题,而是“我们以何种方式观察世界”的问题。
人越大越会本能的趋利避害,好奇心会越少,生活就越感到无聊,但无聊的是你不是世界的错。这时候把视角陌生化,以旁观者去看自己的生活,找到问题,就发现无聊的根本不在于世界怎么了而在于你选择了什么。
作者把观察世界的方式比喻成在脑海中建立的一个个理式文件夹:理式文件夹越多,眼中的世界就越分明,因为你不可能思考到比理式更小的单位。这一点很有些意思,翻译过来大抵就是知识面足够广,可以在脑海中把知识细化分类,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恰恰可以激发人内心最朴实的情感。比如好奇心比如求知欲…而这些不带功力的情感会繁衍出一种叫有趣的“荷尔蒙”~
知识结构的“广度”是一个人“有聊”还是“无聊”的关键,而知识结构的“深度”是一个人“肤浅”还是“深刻”的关键。“深刻”与否正是“有趣”和“逗比”的核心差别。
想起朋友对两部电影的评价我觉得特别形象:一部是挠你痒痒让你发笑;一部是心领神会引人一笑,这大概也是有趣和逗比的区别。逗比很容易被发现,有趣需要去了解。有趣的人可以选择逗比,但逗比的人未必可以有趣。毕竟,有趣是个厚积薄发的东西。
有趣跟气质异曲同工,是把各种能力融合,再在人格魅力上予以反馈。比如有想象力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看似天马行空实则需要被逻辑束缚,丰富知识下逻辑自洽的想象力才是最好的。否则经不起推敲,就了然无趣了。这嚒来看,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想要变得有趣需要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这就需要阅读不同类别的书,体验不同的可能性,接触不同种类的人…阅读也是提高鉴赏力的好方法,但须从乐趣入手,境界慢慢总会有的;而汲取知识效率最高的大概就是与人相处,可当一个人有很高深的知识时,他通常失去对没有相同知识的人感同身受的能力。除非…他具有很强的同理心。可一般情况下,想跟不同的人聊天需要你先获得不同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互有交集又互有弥补,即当你能给别人带来趣时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有趣。
威廉詹姆士说“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整自己的偏见”
稳定的三观给人以思考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这种思考有助于使我们拥有独特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这是有趣的起点。
每个人有自己的感知世界。找到一个能反驳我的人,互通有无,我就拥有了更多的世界。这种愉悦感,比起直接开拓新世界的愉悦,更为强烈。
独特不是固执己见。人的三观世界,是一座小小的城。我们在自己的城里添砖加瓦,遇到大的风暴也可能会变成一片废墟…真正能毁掉稳定三观的大概也是可以帮你修缮重塑三观的机会。在一生中,我们不停摇摆,几年后的自己很少能理解现在的想法,但要记得尊重当时那个做着决定的自己。
最近看的书里有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哲学家守着极其幼稚的哲学理论过完自己惨不忍睹的一生 旁人可能无法理解,但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因为极其坚信自己的理论所以外界带给他的任何冲击都可以被释怀。所谓冷暖自知,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是有趣的,至少比起绝大部分“社会人”来讲……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我们也要相信诗和远方,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寻有趣的星星之火。
喔喔喔居然一不小心碎碎念了这嚒多 话痨附体的赶脚 🤣最后的最后 用书中最后一段来收尾好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