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铺是个地名,在河北蔚县和涞源县之间的八陉之一——飞狐峪里边。
涞源是华北进入中原地区的主要通路之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初期,它是边区嵌入敌后的一把楔子,钉在日军布防的华北地区,它又扼守着通往晋察冀边区首府——阜平的通道,它还是八路军挺进腾北,察南、平西的前出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八路军抗击、粉碎和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一次又一次占领和扫荡。
明铺伏击战这场战斗,也是八路军与日寇对涞源的争夺战之一。
1938年10月1日,鬼子第100联队再次入侵涞源,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率部撤出县城之后,控制了城外各个要点,用游击战袭击涞源县城和涞(涞源)易(易水)公路,围困县里的鬼子。
10月底,县里的鬼子为了维持占领,展开“扫荡”,并强行开辟了另一条补给线,从蔚县到涞源的“涞蔚公路”。恢复补给的日军,对八路军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杨成武和120师359旅王震旅长合计,决定各调精锐,一同战斗,切断日军的新补给线,迫使鬼子终止“扫荡”。
按照计划,参加伏击的部队包括晋察冀分区邱会魁支队的两个主力团和359旅的717团。尽过侦查,伏击地域最后选定在涞蔚公路的必经之路——天险飞狐峪。
11月15日晚,八路军参战的三个团全部进入预定地点,时值严冬,战士们秘密潜伏,饿了只能啃冻得梆硬的煮土豆和莜面馍馍,天寒地冻的甚至发生了体弱的战士被冻牺牲的意外情况。
16日中午,突然,一头老百姓的毛驴,踩中一颗地雷。巨响应该是惊动了附近县城里的日本鬼子,不久一架日军侦察机临空转悠。
上级判断:伏击意图恐被日军察觉,运输队可能不会前来,且鬼子很可能还会进攻伏击部队,所以,全军撤出战斗。
三个团按照命令撤围。
717团的团长刘转连不甘心到手的鸭子飞走。他让正撤离的717团停下,他与副团长周俭廉和参谋长左齐商量:敌人既然已经发现我们要伏击,那肯定也会发现我们部队撤离,如果杀个回马枪,很有可能还会逮住日军的运输队。
几位团领导都觉得团长的推测有道理,但要继续伏击却有一个大问题:兵力不够!
晋察冀的两个团是新组建的,还没有电台,无法联系上。如果选择打,只能是717团自己上了。刘转连团是贺龙120师麾下的主力团,而且只有两个主力营,六个步兵连(一说八个步兵连),大约700人左右的兵力。
考虑到日军与八路军之间战力的对比,虽然是日军的辎重部队,也是作战素质极高的兵员,而作为后勤部队,是有正规作战部队担任护卫任务的。流传于日本军队的一句话:“辎重也是兵,蜻蜓变老鹰。”尤其是抗战初期的日本军队,战斗力相当强悍,按照老兵的说法:“只要小鬼子蹲下瞄准,基本跑不掉。”十到七个人才能抵抗一个日本兵。一般的伏击战八路军都是按照十:一的比例打的。但是出奇制胜,加上八路军的英勇无畏,也能取胜,他们下决心:杀个回马枪,再次伏击日军运输队。
半夜里,趁着夜色,717团战士悄悄潜回了伏击地点。
实际作战计划也进行了调整,刘转连判断日军遭到伏击,会向涞源方向突围,因此他亲自率领最精锐的一营一连在飞狐峪出口不远处的明铺村进行阻击,死死堵住鬼子,将敌人封堵在山谷中。
一营二连从山上冲下,在堵住敌人的后边,堵住敌人回逃的道路。
其他几个连则在公路两侧的山崖上用火力射击敌人,最后用白刃战解决战斗。山上的部队由参谋长左齐统一指挥。
团政委晏福生在红军时期失去了一个胳膊,负责指挥预备队,准备随时支援。
717团没有到达参加战斗的三营和团直属连负责阻敌增援。副团长周俭廉指挥三营负责南线涞源增援,北线则由团部直属连警戒。
11月17日上午九点,日军汽车队出现在了飞狐峪北谷口,一个班的日军搜索前进。整个辎重队的指挥官是田原少佐,他率领着一支师团辎重护卫队人员约半个中队合计72名官兵,中途加入的三宅护卫队有71名官兵,还有从蔚县搭乘汽车返回涞源的伤愈官兵7名,修理班人员5名,还有84名士兵司机,几名伪自警团成员充当向导以及几名翻译、记者。
田原少佐率领的车队刚进入视野,却突然停下了。
据日军士官丸山登美治的后来的回忆文章,原因如下:
辎重队到达飞狐峪谷口的北端时,遇到了一个“当地人”(汉奸)——当地伪组织自警团的人。他向田原报告说,前一天他的马(八路军以为是老百姓的那头驴)在飞狐峪的北端被地雷炸死了,他因为离马隔得比较远才幸免于死。
领头的鬼子少尉三宅听了之后,他让武田正一伍长带着一等兵石黑二、上等兵西原久雄、安田良雄、大枝静雄五人小队去前面查看。汉奸被要求跟着日军的车队向涞源进发。
几个鬼子走进山谷里,发现了地上的大坑和马的尸体,但是周围平静,没有动静,准备回去报告。他们走过一堵矮墙,突然看到一顶八路军遗失的帽子,吓得回身就跑,结果这个鬼子踩上了一颗地雷,除了上等兵安田被炸断双腿,其他四人全都死了。
当时,鬼子们还没进伏击圈,如果他们要跑,717团的计划就要泡汤!
打!刘转连当机立断。
一连的6挺轻机枪同时开火。其他的连队的700人也都火力全开,手榴弹像下雨一样从山崖上扔了下来,日军车队瞬间被爆炸声和硝烟吞没。此时,是11月17日上午9点(据日本作战记录记载)。
鬼子运输队的大头目田原少佐是骑兵出身,对鬼子的战斗力很有信心,被伏击后,他命令车队加速向前冲出山谷,往涞源方向逃窜。日军30多辆汽车,前面几车很快中雷,田原少佐意识到前方是雷区,这才下令部队就地卧倒,与八路对峙。
另一边,一营营长何家产亲自带领二连从山坡上猛扑下去,和盐见少尉指挥的日军后卫部队扭在一起。
田原少佐判断出我军指挥所位置,组织反冲锋,在300多米的距离上,日军利用步枪和机枪,疯狂射击,指挥部人员出现伤亡。
日军抬下车上的迫击炮,炮手对准我军阵地连发炮弹。炮弹打进二连阵地,其中一发炮弹击中一营指挥所,营长何家产的双腿被炸断了。何家产不顾重伤,让战士们用一个捡来的大箩筐挑着他继续指挥战斗,伤亡过半的二连看到营长如此悍不畏死,士气大振,死死地把日军顶了回去。
团参谋长左齐立即调来几名神枪手射击敌人火力点,击毙了日军炮手,打哑敌人的迫击炮。
八路军仅有的一挺重机枪正为二连提供火力支援。突然出现故障,团参谋长左齐(他在红军时代曾是重机枪手)亲自排除故障,机枪又开始射击,左齐右臂却被敌2颗子弹击中。
团政委晏福生迅速接替指挥,独臂挥刀,带领二营向山下的日军冲锋。
二营与日军短兵相接,在得到一营三连的支援后,终于打退日军这波进攻。
日军无法攻占山坡,集中兵力飞狐峪的入口北口村冲锋,试图向蔚县突围。
二连死伤过半,谷口告急。千钧一发之时,团长刘转连派出了全团最精干的团侦察队上阵,侦察队代价惨重,伤亡过半。但稳住了防线,终于守住谷口。
日军车队被截成几段,残余日军聚成两处,负隅顽抗,我军发起总攻,田原少佐带手下退到一个小丘下顽抗,日军大部分被歼灭,田原少佐绝望了,眼见部众伤亡殆尽,羞愧难当,横刀切腹,不过效果不太好,还是旁边的一个鬼子(“介错”。“介错”是日本切腹自尽的人失败时,帮其‘补刀’的人的称呼。)给了他脑袋一枪,才结束了他的生命。
后来,从日军的报道来看,随军的还有5名新闻记者。
战斗结束,不到30名日军逃走,有随后卫队盐见回到蔚县的11人,日本士兵5人,非战斗人员10余人。其余的三宅积男中尉等200多人全部被击毙在飞狐峪。
这一战,俘虏了1名日军翻译和1名士兵,缴获了92式步兵炮2门、迫击炮1门、轻重机枪12挺、步枪181支,另外有大量的物质,摧毁了30多辆汽车。
我军伤亡也很严重,政治部副主任王克勤以下200多名战士阵亡。
团参谋长左齐身负重伤失去了右臂、一营营长何家产、二营营长冯祖武、二营教导员何宣太、侦查队队长盛科和教导员刘芳芝等上百名战士负伤。
此仗我军伤亡代价较大,战损比偏高了点。好在我军成功缴获了日军大量冬季物资和其他武器弹药,阻断了涞源县城内日军的物资补给,重创了日军的锐气,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军方面在战史中也承认“八路军在此战中将伏击战术运用到了极致”。
备注:1937年9月,贺龙率120师到了崞县(原平),359旅王震部先驻在阳武村狄家大院,后移防西会。
王震率旅部刚在上阳武村驻定,就派一位营教导员去请邢志尚,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商谈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等工作。并派遣政工干部组成工作队,协助地方举办抗日训练班。邢志尚担任了东崞县一区区长兼一区动委会主任,三区、二区和四区动委会也相继成立。全县迅速掀起了抗日救国、积极上前线杀敌的热潮。不长时间,就有两千多人报名参军。
神山村包括附近梅家庄、小泉沟等村报名参军的青年,不到一个月就组建起了4个连,正式宣告了"抗日救国义勇军神山营"的诞生。接着,黄牛连、阎庄连、上阳武连、贾庄连先后建立。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崞县共动员新兵6500余人。王震准备将义勇军游击队改编为第359旅忻、崞、代游击队,阎锡山知道了,想吞并这支队伍。为打破蒋介石在兵力上对八路军的无理限制。于是,这批义勇军战士经过短期集训,很快纳入了军358旅和359旅的战斗序列:
游击支队正式编成隶属于359旅的“崞县独立团”,成为120师的正规部队;
以崞县独立团为基础,神山营和三区的兵源为主,包括宁武扩来的一个营,改编为359旅719团,共2620人,其时团长为贺庆积(后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政委陈文彬(1940年牺牲。牺牲后,所在部队曾将南泥湾七一九团驻地改名为文彬庄);
忻崞独立团编为358旅714团;
在汾阳、孝义组织的三泉游击队编为358旅716团第二营;
雁北游击队编入宋时轮支队;
神五游击队改编为120师独立第一支队;
以忻县兵源为主,崞县兵源为次,改编为359旅717团;
平山独立团编为359旅718团;
侯马独立团分别编入各部。
359旅由刚进入崞县时的数千人,扩充到万余人。
1938年3~4月,第359旅等部反击日伪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围攻,收复7座县城。5月,开赴恒山地区,在晋察冀军区指挥下,开展桑干河两岸的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增兵包围陕甘宁边区,并制造军事摩擦,第359旅由晋察冀边区调至陕甘宁边区,接替宋家川至葭县(今佳县)的黄河河防任务,旅部兼绥德警备司令部。
参加明铺伏击战的120师359旅717团的大多数战士是忻州、崞县籍的子弟兵。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4d8241973c51e46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bf318e4995c7dc2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655536d6d0a0069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4e7b930eb50ec20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afbc95206692c78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ed6be8d3c5e51c0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2cce944177658ce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