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大的女生曾在反思教育时提起,大学生活是很多人一生中最“轻松愉快”的时光,可以尽情的逃课、恋爱、打游戏。有的人在临期末前奋力一搏,突击成功,顺利闯关。个别沉迷其中的深度患者就没这么好运了,挂科,留级,退学也不新鲜。
这个场景应该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内,因为大学生活普遍就是这样,但也在意料之外——建校百年的武大也未能免俗。成功的原因大体相似,不成功各有各的不同。这种普遍现象的成因也是多重的。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周边环境,最终塑造出不同的价值观,在学业和自身成长上导向不同的方向。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看上去有些颓废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方向,不知要走向何方,只是走一步看一步,靠着娱乐带来的刺激度日。
这个结果在他们迈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埋下伏笔。
从“上学目的”这个角度看,学生分3类。
有的学生是盲目的,上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因为身在学校,身为学生,被动地学习而已,自身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所以,他们很难在学业上保持专注,自然也难以在学业上取得好的成绩。即使天分过人进入大学,但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没有明确方向、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很可能就游戏人生放飞自我。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上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好大学。这不是没来由的。
自打上学起,“你要好好学习,努力考个好大学”这类谆谆教诲不绝于耳。乍一听,这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只要迈入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意味着向社会精英行列靠近了一大步。毕竟,在高校扩张多年后,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不到10%。无论时代怎么变,教育都是改变自身命运最可靠的渠道。
在这样的导向下,学业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学业中和高考有关的课程是更重要的事情,其他课程差不多就好。由此,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学业上,忽略了对世界的探索,忽略了与高考无直接关系但从长远来看都对个人成长十分重要的事情,如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领导力和文体爱好、打造强健的体魄等等。
当考试结束填报专业时,这些考生只能凭“感觉”,依据当前就业预期选择专业,至于是否热爱、是否愿意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恐怕自己很难讲清楚。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十字路口,在决定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答案,丧失了航向主动权。
而当他们迈入大学校园,自己身无长技,只能在台下看着舞台上、球场上的同学尽情展示自我释放光芒,内心世界一定是失落的。最美的年纪,却无法展现本该活力四射的自我,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还有一类学生,他们的学习目的更长远——或者对某一领域感兴趣希望成为该领域专家,或者受到别人的成功所树立起来的榜样力量的感染,寄望通过学习向其看齐,或者为了更宏大的目标奋进。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人往往会持续地、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达到目的不断的精进。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这种持续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致遇到挫折、落到低谷就止步不前,而是愈挫愈勇不断的推动自己向目标靠近。
由此可见,动机不同,方向不同,结果不同。在学习的长河中,如果不能解决基本的“为什么”的问题,纵然“术”的水平再高,也不易取得好成绩,即使取得好成绩,也不易将学生生涯上的胜利转化为步入社会后的胜利。
学习如此,延展到工作甚至人生同样,得想清楚“为了什么”的问题。目的明了了,方向确定了,剩下的只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