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参加了公司的一个职业能力测评项目。最后观察员在反馈中给我的一个单词 “Empathy”(共情力)作为建议。于是找了这本《共情力》来读。《共情力》 | 助你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这本书主要讲了如何通过共情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压力问题。我根据书里给的题目做了“共情力”和“压力状况”自测,发现自己共情能力的确不好,但是压力不大。所以看书的重点就只集中在了解什么是共情力和如何提高共情力这两个问题上了。
1. 共情力的价值
共情能力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好的共情力可以帮助我们和身边的人建立更深刻的连接。
1. 朋友倾诉问题,如何回应?
2. 与下属一对一沟通,如何让对方打开心扉?
3. 如何更好的与孩子相处?
4. 怎样与不熟悉的人建立深度连接?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上述问题,那共情力的提升会帮到我们。
2. 什么是共情力?
本书的答案是: 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
为了深入理解,我又找来了别的定义和解释: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的能力,但没丧失“好像”这一特质。
共情能力是自己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通常情况下是自己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而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能与对方一起分享或分担情感。共情更多是为对方考虑,那个时候“我”不是主导角色,“他”才是主导角色。
“共”是共同、共通、公共,“情”是情感、情绪、感情。“共情”也就是指对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理解、认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将心比心”、“善解人意”、“换位思考”。
所谓共情,就是解除自己的立场,去体验他人的情感。
共情是与对方同行、同在,能顺着对方的感受去用心体验,打开对方的潜意识,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家解释是:每个人都是有自恋的,具备共情能力的人,能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
要怎么去理解以上定义呢?
1) 关键词:
主语: 我,自己,一个人
行为: 体验,理解,认同
客体: 别人,他人,对方,另一个人,
对象: 情绪,情感,感情,感受,内心世界,潜意识
结果: 共同,共通,分享,分担
2) 相似词: 同情
“同情”是你觉得对方可怜而心生怜悯,呈现了关系的不平等性,更像强者对弱者的照顾、施舍。
而“共情”是与对方平等的在一起,站在对方的视角度,感受着对方的感受,设身处地的去理解,感同身受,以至于与对方的心产生同频共振,有共鸣之感。
所以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平等与否”。
3) 反义词: 冷漠 / 偏见 / 预设
冷漠即不关心别人,忽视对方的感受,对他人的感知迟钝。
偏见即始终用自己固有观点看待别人的情绪和行为。
预设则是在感受别人的情绪之前便做出主观的判断和评价。
3. 如何提高共情力?
首先是停止做那些妨碍共情的事情;其次是培养共情方面的技能。
Don't Do:
1)说话中打断别人。
2)妄下结论、批判他人。
3) 读心术,自认为了解别人想表达的意思。
4)好为人师,用自己的经验来干涉别人,居高临下的所谓“老师”,你应该这样这样,你不应该那样那样。
5)试图思考另一个人的感受是什么。这会让自己偏离共情,偏离与他人的联结。共情一定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思维可能会妨碍或冲淡共情的纯度和力度。
Do:
1) 倾听
倾听是实现共情的重要基础。
共情倾听的要求之一就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要全心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经历中。
注重他人感受(重新讲述一遍内容,反馈你的情感),表现出你对讲话者的真诚兴趣。
跳出自己的立场,感受对方的体验。
多运用身体语言(不是怜悯,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讲话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
提出开放性问题。放慢语速。
2) 接纳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不是共情的完整诠释,但它表达了一个态度:我也许并不同意你的活法,但我接纳你。
3)助人自助
允许对方有负面情绪,接纳对方的软弱,陪伴、支持对方从负面情绪中复原到正常水平。而不是你等着,我帮你解决。
4 )设定界限
如果聆听者与讲话者的情感混淆,共情将毫无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有保持客观的能力。如果你感觉有点靠得太近——比如说,如果对方说的内容让你想起曾经经历过的某种情感遭遇——你就已经将对方的问题过度感同身受,并失去了自己的客观性。
依据以上的原则自我分析后发现自己几乎经常在做Don't Do 列表里的所有事情,而Do列表里面的事情几乎又都做得不好。
真真的是惊出一身冷汗来!
以往的自己过于关注事情以及如何将事情高效处理。对于他人的情绪,情感,感受等关注甚少。也就更谈不上理解和接纳别人的感受了。所以看起来我很努力的在帮别人解决所谓的问题,结果却是建立了很高的关系壁垒,让别人敬而远之。
武志红在他的'得到'专栏里讲到了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的概念。
『一个人的自我,有外壳,也有内在。而自我稳定性,主要看的是,这个人的自我外壳是不是结实。
容器的外壳,是有不同质地的。它最好是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皮肤,这样不仅可以承接住情绪和活力,而且还有足够的敏感度。
有些人的自我虽然很结实、稳定,但他的自我外壳,不像是皮肤,而像是一些过于僵硬的东西,比如树皮、石头、钢板或厚墙。这个时候,稳定是有了,但会缺乏敏感性与灵活度。』
那缺乏共情能力的我外壳想必是厚墙或钢板吧。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努力让自己的外壳慢慢变成柔软而坚韧的皮肤。
注: 以上有一部分文字转载自简书的其它相关文章。在此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