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是去国外留学,也许是喜欢国外,写了很多国外的图书馆、城市、文人宅……但是我不喜欢,一是冗长的名称,二是与中国不同的人文、习惯,三是对国外的背景、文化了解的匮乏促使我不愿意读下去,而《吃的》和《乞丐》吸引了我。
“吃的 ”写的是以英国伦敦为背景,比较有说服力,作者介绍,吃来吃去无非是煎炸牛肉排和羊排骨,配两样素菜,共三样,1926年有一位华衣脱女士组织了一个英国民间烹调社。1931年开了一回晚餐会,又加了汤和点心,成为了五样,据说是又好吃又不费事。
吃饭要快,为的是忙,少了自然就快了;种类少,为的是卫生,收拾还省事,还有就是怕胖。
相比与中国,差距之大。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上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菜系上分,有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想想英国人民翻来覆去就那几样吃的,不免为自己以及国人高兴起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当然“民以食为天”的吃也是一大文化,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各地菜系菜品五花八门,去了一个地方,总会有特色吃的满足你的味蕾。常常看到美食烹饪,质疑他们费了那么多功夫,却不到半小时吃光了,是不是太不划算?这也许也是外国人想到的,所以他们只把食物简单处理,也就不能称之为文化,而就因为我们讲究吃的花样、味道、颜色……才让烹饪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特点。看来“讲究”是形成文化的关键。
而“乞丐”则与我们不同的,他们的乞丐都是画丐和乐丐,以自己的画技和唱歌弹技来获取铜子儿(便士),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所以乞丐都得变成卖艺人,若无艺可卖,手里得拿点火柴皮鞋之类的东西,虽然卖艺卖物是幌子,但是却是给乞丐自尊。而我们的乞丐则是穿得衣衫褴褛,打扮得蓬头垢面来博得别人的同情,年老的不说,有手有脚年轻力壮的有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不自食其力,而他们也早已习惯了伸出手来索取,乞丐失去了原本的特性。
我比较赞成英国乞丐的自我约束与管理,喜欢中国的菜系菜品,看来各国文化、国情不同,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