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性动物》有感
紧赶慢赶,原本定于7月底应该看完的《社会性动物》,终于在八月初看完了。
看完一本书,总得写点什么吧!于是就有了这篇《读不懂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无法做客观地复述,因为以我的水平有点读不懂,我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描述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以下内容,纯纯个人主观想法)
看完后的第一感受:我终于看完了!
第二感觉:幸亏我看的是电子书,只有进度条;要是看那么厚的纸质书,何年马月才能看完。
我主观分析了一下“读不懂”的原因:
首先是翻译原因。
外文和中文的语言表达顺序本就有所不同,经过外翻中,就又叠加上了一层“拗口”的因素。有的句子长的甚至可以一行不加标点,需要反复读几遍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
小说译文虽然也有这种情况,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是这种学术专著不能比的。译文小说读不懂的地方,囫囵吞枣就过去了,也不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而像这种我本就没涉猎过的心理学书籍,经过翻译之后,就更佶屈聱牙了。
于是,在经过一次次“打击”后,我看的越来越快......
其次是社会心理学本身的特性所致。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事件,比如个人亲密关系的建立、群体的攻击性行为、媒体对大众的导向、甚至美国大选中的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家们经过实验,从特殊事件中提取到了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律。但这些规律有的与常识一致,有的却违背了常识。
在这个社会中我已经生存了30年,可以说我的思维方式已经被这个社会和自己所定型。
对于书中与我常识一致的内容,我会欣然接受,并会附和“原来这常识性的东西还有心理学家特意去研究”;但对于与我的认知不一致的观点,我却发自内心的表示拒绝。
已经被塑造成形的大脑模式,不会因为这一本书而有所改变,反而我自己会很抵触改变我的固有态度,这可能就是社会性动物的一种表现吧。
读不懂,其实是不想懂,更不想改变。
一下子买了三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看完这本,还有两本。
可能刚刚接触这一领域,认知浅薄,主观感受强烈,也希望我能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反思总结,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这门学科。
总之,学一点心理学的东西,对自己总是有益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