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看了《寻梦环游记》,墨西哥对死亡的不同理解,显示了文化的差异。对死亡,我们忌讳如深,可是,谁没有经历过身边人的离世呢?
我切身体会过亲人突然离世,疼痛与撕裂感,影响我之长,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当我们在撕裂之中时,回头想我们的教育当中,没有教过我们如何活,也没有教我们如何面死。
草席读书会,我推荐2本绘本,述说是亲人离开,活着的人的生活与感受。
《小伤疤》 孩子面对母亲的死亡
《伤心书》 爸爸面对孩子的死亡
1
《小伤疤》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面对离世的妈妈,孩子说:“我很不高兴,大声地说,如果是这样,我就不再是她的儿子。假如她不等着学期结束就离开,何必剩下我呢?”
小孩,为了保留妈妈的味道,捂住耳朵,闭上嘴巴,关上家里所有的窗户。为了藏住妈妈的声音,小孩跑到精疲力尽,还弄痛了自己的膝盖….; 在幻想中妈妈关爱的声音才能再次响起。
他固执认为,只要他痛了,妈妈总会拼尽全力回到他身边。
外婆来了告诉他:妈妈就在这里,在你的心窝里,永远不会离开你。后来小男孩膝盖上结痂了,他不再故技重施将伤口撕破。留住妈妈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是妈妈最不愿看到的一种。这一次他没有哭。原来不知不觉中,伤口已经好了。
“生命会裂开缺口,爱里却没有害怕,伤口总是会愈合,终如那消失不见的小伤疤“
我父亲离开时,我二十岁,我很难过。我写过一篇文章,以失去父亲的孩子角色。假如我没有写,我的父亲不会离开吧。
我把父亲离世归责到自己,没有人告诉我,你没有错。当我看到孩子的“傻”行为,想到自己的“傻想法”,对小孩心疼不已。伤疤的愈合,需要时间,如果我们知道如何面对伤痛,面对死亡,我们不会陷在泥潭里,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呼唤亲人”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悲伤的故事,孩子的“误会”,悲伤中带着幽默,他打赌妈妈没有教过爸爸在小面包上抹蜂蜜......又很诗意,结尾:
我把手放在胸前,任由睡意袭来。心平静地慢慢跳动,抚慰着我。我睡着了。
整本书蔓延着红色,孩子腿上的伤疤,小小的一抹红色,而悲伤像红色的浓雾一样迷漫整本书,颜色代表着情绪,说到红色,愤怒,我们想到《菲菲生气了》,而在这里,红色或许是悲伤、无奈的情绪,或许是暗自流血的心......
2
《伤心书》呢,则是父母的视角,2个关键词:强强合作,成人的灰色
罗森是英国的桂冠诗人,《我们去捉狗熊》就是他的作品。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叫儿子起床,发现艾迪在床上停止了呼吸,只有18岁,死于急性脑膜炎。
罗森长得很逗比,像是个老顽童。图画书第一页,从罗森苦笑的自画像开始。“这是我伤心的样子,也许你觉得我看着挺高兴。其实我是强颜欢笑,因为我想人们不喜欢看到我难过的样子。
和小伤痕一样,罗森最初也很生气,他对自己说:他怎么可以这样说走就走,说死就死,他怎么可以这样让我伤心?“
文中你能读出罗森的痛苦与克制,有人评价:“他以简单而诗意的语言,敏锐地捕捉到父亲在经历丧子之痛时复杂而重复的情感:爱、愤怒、震惊、恐惧、渴望、失落、绝望….”像洋葱一样,剥开悲伤的不同灰色。
罗森的老搭档昆汀用了水墨一样的灰色,像乌云一样萦绕每张背景,无处可逃,伤心是挥之不去。
伤心,有时候不是那么剧烈的疼痛,是呼吸时的隐隐作痛。诗人罗森真实地述说内心经历的一切,他没有述说如何抵御伤心,如何走出阴影。
”艾迪什么话都没有说,因为他已经不在了“
“有时候,我想找个人倾诉,比如我妈妈,告诉她发生的一切,但她也不在了”
”有时候,我什么都不想说, 无论对谁都不想说,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想“
”有时候,我会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比如淋雨的时候大声吼叫....
译者是林良老先生,用诗意的语言翻译诗意。自从读了《好安静的书》,再对比读了同一作者不同译者的翻译,我成了林良的粉。
昆汀用7幅画“回忆”了艾迪十八年生命的瞬间,而第八幅是空白……他画站在桥上的罗森,凝视河边的雀鸟……无处可去,无处可说的孤单、无奈,淋漓尽致。
罗森的悲伤,昆汀的表达,加上林良的翻译,这真的是一个悲伤至极,又很“美”的故事,许多时候,我们拿伤心毫无办法,美好的时刻,如同吹灭聚会的生日蜡烛,再次点燃,只有一个人的影子。
“一个人的内心要承载多少爱,就要承受多大的痛。”
昆汀说,书中有句话“我想起凭窗凝望的人,直到作画时,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既是一本追忆往昔的书,又是一本展望未来的书。
我们需要这样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