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惯于有序。
只有中国人把秩序的建设当作生涯要务。因此,其他文明——都因失序而败亡,唯中国,明确让秩序成为社会经纬,结果,中华文化也因为有序而延寿。
所谓秩序,对外,是礼仪分际,对内,是心理程序。内外相加,组成一种明晰有度的生命节奏,一种可视可依的立体结构。
家庭秩序由血缘、辈分、长幼、排行、婚嫁逐一设定,非常清晰,从这种秩序所派生的礼仪、规矩,也人所共知。儒家把“齐家”的计划直接推向“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这完全可行,因为打理家庭秩序和血缘秩序的努力,早已深的入心,而且规范现成。于是,一个以“私人空间秩序”比照“公共空间秩序”的工程启动了。这个工程的预想成果,可称为“家国同构”。千年未溃的中国秩序,就是这么存在的。
有序便有寿,无序便无生。只因时间有序,文化有序,生命有序,一旦无序就会剥蚀时间,剥蚀文化,剥蚀生命。
5、简易思维。
文化就像一个人,过多的营养,过厚的脂肪,过胖的肚腩,都不利于长寿。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精瘦,就是因为一上来就抓住了命脉,随之也就知道什么东西可以省简,什么东西可以舍弃了。
中华文化的命脉就是“人文”。
《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对鬼神传说,敬而远之;对万物珍奇,疏而避之;对高论玄谈,笑而过之。这与其他文明相比,不知省下多少卷帙和口舌。
《周易》这个“易”字,第一含义就是“简易”,第二含义就是“变易”。连在一起,就是以“简易”的方式研究“变易”和“不易”。
诸子百家之首老子的全部著作,只有那五千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倡导“极简主义”。
老子是中国文化的“清道夫”他把道路整干净,干净的道路方便走路,于是也可以走远了。
走远,就是长寿。
孔子《论语》,是一段段简短。随兴、通俗的讲话,一点儿也没有端出任何理论架势,呈现什么高深形态。《诗经》,那是地地道道的诗而且多是短诗。
从根子上讲,中国文化是简易的、轻快的、朦胧的、优美的。这种特点使它便于接受,便于传诵,便于延寿。长寿,显然与此有关。
6、以德为帜。
中华文化始终崇德。崇德只关乎文化的内容和品质,怎么会与长寿有关?
是的,有关。
孔子、孟子所提倡的“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四海之内皆兄弟”。
墨子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统归于德的范畴。正如古语所说的“仁者寿”。
中华文化也像人一样,由于崇德而长寿。
当代有人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中国文化是德性文化。早在诸子百家时代,中国的哲人已经触及了德与智的艰难抉择。
智性,只能催促人们继续低头探索,而不是像德性那样,吸引人们永远抬头仰望。
带有道德瑕疵的“成功”,很难持久。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常识。祸福相依、吉凶互融、输赢无定的旋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为一个全民预测。只有一个因素的出现,才能让旋转停息,这个因素就是德。
德,为什么能使逆转停息、生机长存?因为它显示了从“人禽之分”,开始的对人类最高标准的追求。儒家,把这个标准设定得明确“止于至善”,一切逆转,面对至善也就停止了。
由“至善”激发“良知”,由“良知”抵达“至善”,中华文化建立了一个比其他文化更明晰、更干净的道德构架,使中国人产生了长久的景仰、向往和追赶。历史的正能量,也都长久地朝着这个方向聚集。这是一个永远延续的过程,因此中华文化的寿命也随之延续了。
喝茶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