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7、中庸为轴
对中庸最简单的解释,“中”,是指中间值;“庸”,是指寻常态,因此也是指普通的延续态。
中庸,不要小看,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选择。
往浅里说,这是一种办事方式。谋事,总要向前看;但要成事,则要回过头来看看比较正常的一般情形,设法找一条和适的路,恰当的路,可行的路,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路。要做到这样,就不应该扮演激烈,哗众取宠。

往深里说,这是一种可喜的弹性哲学,一种灵活的松软状态,一种平静的两相妥协,一种灰色的世俗宽厚。
中庸,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精神主轴和行动主轴。
在此,余先生强调:是中庸与时间的奇特姻缘。无数事实证明,有了中庸,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反之,放弃中庸,则会让时间中断。
中国历史那么长,遭遇的灾祸那么多,在很多时候似乎走不过去了,但是,中国却一次次走通了,越过了灾祸,越过了灭亡,踉踉跄跄地存活了下来。细察每一个生死关口就能发现,正是中庸,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庸为何能避祸,避亡?原因是,它避开了在关键时刻最容易出现的各种极端主义。
中庸只在轻脚慢步地四处探问,轻声慢语地商量劝说。但是,过不久,一条小路找到了,一种谅解达成了,一番口舌删掉了,一场恶斗让过了。
为什么在各大文明间,只有中国能够全方位地实践中庸?说到底,这还是与农耕文明有关。农耕文明靠天吃饭,服从四季循环,深知世上难有真正的极端。冬天冷到极端,春色已开;夏天热到极端,秋风又起。这种“天人合一”的广泛体验经由《周易》提升,儒家总结,也就成为文化共识。《礼记》更是明确做出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经典宣判,由此建立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准则。
8、特殊门径。
以上各种长寿的原因都很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落实到一个具体项目上。
这个项目就是科举制度。
在科举制度中,具备的如此齐备,如此神奇?
1、选拔各级社会管理人才,保全了文化土壤。
2、科举制度,全国统一。以统一标准、统一机构完成统一选拔,就以文化的方式,堵塞了分裂的可能,反过来又保护了文化。
3、每隔三年提供大量管理人才,源源不断。这是中华文化保持有序延续、有效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在中国,不分地域,不分门庭,不分职业,不分贫富,只要是男性,都有资格参加选拔。在唐代连外国人也能应试。这种全民动员,极大地强化了文化的整体生命力和号召力。
5、社会上最容易焦躁动荡的群体,就是青年男子。科举制度,让全国这一群体的很大部分都成了极为用功的备考人员、应试人员,这就让社会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系数,而且在文化的气氛中。
6、如此大规模的科举考试,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选择。科举考试越到后来越明确,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范围。可谓经典滋养生命,生命滋养经典。后一种滋养,更是让经典永显青春血色,举世无双。
7、参加考试的学子天天背诵的不是旷世玄学,不是古奥经文,不是隐士秘籍,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拿着这些大道理做县令、太守。于是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8、科举考试并不看重天才勃发,奇思妙想,而总是安排刻板的格式,后来甚至限定了“八股”模式。这让李白这样的稀世天才难以入围,科举选择的不是诗人,因此这样的安排并无大错。科举如果随兴而不刻板,那就长不了,结果也就不可能辅佐中华文化走长路。
9、科举总体上公平严格,但也有作弊、造假。但是,文化上的作弊、造假,必然会付出生命代价。这种系统认知,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对于官场伦理的奠基行价值,这在其他文明中看不到。确实,环视全世界,没有发现还有哪一种体制,能够像科举制度那样发挥如此全面、有效、长续的文化守护功能。不必怀疑,它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归结之因。
一代代解答,一代代倾听。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