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封信国公。[1]
汤和自小务农,喜习武,长大后身材魁伟。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汤和等人投奔郭子兴,因功升为“千户”。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随从朱元璋南下定远,从此成了朱元璋的部将。洪武十一年(1378年)进封为信国公。汤和先后营建了中都皇城和彰德城(今河南安阳),十分坚固。汤和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汤和荣归故里后,每年到南京朝见朱元璋,从不言政事。当时,大批开国功臣被戮杀,独汤和幸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二十八日,汤和卒于风阳,墓葬曹山(今蚌埠市东郊)。因其在浙东(瓯)有特殊贡献,帝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2][3]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个“异数”。[4]
——节选自百度百科
朱元璋,大明开国皇帝。其创业之艰辛,从父母的早逝,无钱掩埋。到沦为乞丐,去做和尚,一路上的摸爬滚打,世态炎凉,而即使自己已经在社会的最下层,却因为发小的一封劝降信(告知其加入农民军红巾军而被周围人告发),准备被开刀问斩……
历史的现实就是这么的无奈和残酷,但凡有口饭吃,谁又愿意去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凡,辅政官吏能够体恤下情,又何至于让淳朴的农民起兵造反?
朱元璋,就是一个被逼反的人。因为不抵抗也得死,甚至死得更窝囊!
任何风云的王朝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古冷兵器时代,风卷残云,甚至被欧洲誉为上帝之鞭的蒙古鞑靼也不例外。
官吏的贪腐,以及对百姓的麻木不仁,以至于黄河洪水泛滥而仍可以把赈灾粮中饱私囊,克扣无度。
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底层的执政者,一步步的蠹空了一个强大王朝执政的根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也!”
是的,哪怕元帝国,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子弟,上阵杀敌勇猛异常,甚至放眼世界,当时也难有对手!
当时,天下是人民的天下,百姓也终究是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如果被盘剥的最后,连一口饭都吃不上,而且还随时可以亡命,被无量官吏作为贼首不分青红皂白就草菅人命的时候,那么被压抑的力量,一定会以燎原之势推翻这腐朽的政权。
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末的黄巾军起义,以致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太平天国……
历史的滚滚潮流,一件件一桩桩都真实的再现了,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至理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汤和,绝对的朱元璋开国功臣之一,他是跟徐达、常遇春等一样的明朝开国将领。
他南征北战,也是立功勋无数,虽然在战役中也有朱元璋不甚满意之处,但其仍不失为一代名将。
他甚至还早于抗倭英雄戚继光100多年就组织浙江温州等地军民抵抗强虏倭寇的袭扰边疆。
甚至,他最智慧的莫过于,明朝初期的胡惟庸案,以及朱元璋在为孙子朱允炆扫清政治障碍,将各个尾大不掉,逐渐做大的开国功臣一一诛杀的时候,汤和以其低调、不争、严格管束家人、善结邻里的鲜明个性以及政治智慧在那个腥风血雨的时候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又能一次次的化险为夷,并且建立一番不世功勋,真可谓奇才!
汤和墓,如今在安徽蚌埠,龙子湖公园附近,公园有南北分界线标识,还有英雄的墓园。
其墓制结构跟很多明代墓葬类似,有赑屃驮碑,有石像生,石马、石狮子、石羊、文臣、武将、有东西配殿,还有享堂,一切的格局很像明代的墓葬购置,如湖北钟祥的明显陵。
这里还有很多后人的提写碑文,石刻,苍松翠柏,古树繁荫,还有桂花飘香,以及温州后人为汤和立的铜制造像,遥祭先生……
——力 2023年10月8日 周日 癸卯年八月廿四 寒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