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11-07 Rule No.16-21

2019-11-07 Rule No.16-21

作者: 泥巴叔叔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20:47 被阅读0次

这是 Food Rules 读书笔记的第 6 天,这次的主题仍然是不逛超市、少吃零食、少下馆子。章节比较多,仅仅是因为很多章,真的只有一句话,比如下面这副图。

Food Rules

这个其实是上一次我们分享的“少逛超市”的延续,如果想要吃零食,就去农民的市场去买,这样你就会发现如果遵守这条规则,最终你不会去吃薯片甜食,你的零食将会转变为新鲜水果,或者是干果、坚果等等。

这里多聊聊 farmers' market ,今年暑假的时候带学生去 LA 考试的时候,刚送完他们去考场,我在学校附近看到了一个真的超级大的、各种水果蔬菜的 farmers' market 就有点类似我们的菜市场 ,每个摊主会卖自己种的蔬菜瓜果,所有摊子围成一个巨大的矩形,占满了停车场外的一条街。所有食物都特别新鲜,我也忍不住买了些大李子来吃,感受很棒,不论是逛菜市场还是边尝边吃边买,都特别爽。你可以看到,几乎每个摊主都挂着 "We grow what we sell." 之类的直接表达对自己售卖产品饱含信心的标语。我觉得,不仅仅是信心,也是良心。

在日本乡下有一个叫津和野的地方,有位本来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打拼的菇凉,回到了家乡津和野。她说,她很怀念小时候想要吃番茄,在地里就可以随手摘来吃新鲜的番茄的那种感觉。不只是番茄,还有很多其他的瓜果蔬菜,也代表着一种城市里不会有的生活方式。想到这,还是挺希望能多逛逛菜市场的。

We grow what we sell. We grow what we sell. We grow what we sell.

While it is true that professional chefs are generally humans, they often cook with large amounts of salt, fat, and sugar too, so treat restaurant meals as special occasions.

我觉得生活中的仪式感很重要,如果把下馆子吃饭当成一件对待重要事情比如纪念日、生日、聚会等等特殊日子才会去做的一件事,也很有意义。一方面,让下馆子这件事变得有意义了,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自己做自己的食物,自己每天的三餐,从而日常的生活也有了仪式感,这感觉很棒。

It's not food if it's called by the same name in every language. (Think Big Mac, Cheetos, or Pringles.)

第一次写书评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条建议。这条建议是说,如果不论在哪种语言中,都叫同一个名字的东西,绝对不是食物。我觉得这个很有趣,以前完全没有注意过这一点,也没有考虑过在语言的角度上看,的确不论在哪个国家,名字都一样。但凡事都两面嘛,如果不是标准化操作,也很难复制到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嘛,如果都是中国大师傅“凭感觉”来加调料的话,真的很难复制。比如四川自贡的“冷吃兔”特别出名,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会做,毫不夸张地说家家户户的味道都不一样,但是又都很好吃!而且自贡人民还用类似的方法去做冷吃牛肉,也特别好吃。可能有人说,那要这么苛刻的话,生活的乐趣不是就没有了吗?我觉得这个是平衡的问题,也是选择的问题,如果让成都人民到外地/外国生活,饮食如果没法满足,那么挣再多钱,对成都人民来说也没有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11-07 Rule No.16-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xb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