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画作。此画作于1928至1930年间,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在整篇传中,徐悲鸿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告别的场面,体现的是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歌颂了田横及五百壮士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
此画不仅仅是颂扬田横的高风亮节,在里里杨看来,作者亦暗示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人要有骨气,不为了个人名利而趋炎附势。这也正应了一句古话: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年少贫困,曾在上海卖画,曾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后赴巴黎、柏林、比利时等地留学研习素描和油画。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徐悲鸿是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愚公移山》、《群马图》、《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等。其中《田横五百士》、《九方皋》都是取材于历史故事。
《田横五百士》的主人公田横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能令司马迁作传、徐悲鸿作画而流传于世呢?
我们先来看看田横此人。据《史记·田儋列传》记载:“田儋者,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强,能得人。”司马迁在此说田儋、田荣、田横皆是英雄豪杰,能聚贤才,是有什么依据吗?答案是肯定,此文撇开田儋、田荣不说单独谈论田横。
公元前206年,田荣杀了田齐王胶东、田都王齐和田安王济北,自立为齐王,后项羽伐齐,田荣兵败逃到平原,被当地人杀死。田横于是收编了田荣的散兵数万人,反击项羽。因刘邦率领的各诸侯大败楚军,项羽收到消息,便放弃攻打田横,转而去抵抗刘邦的汉军。于是田横才有机会收复了齐国各城,后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任丞相把持国政。
三年后,刘邦派郦生去说服齐王田广和丞相田横投降汉军,齐王和田横同意并撤走了他们在历下的驻军,并准备跟汉军讲和。哪知郦生跟汉将韩信没有沟通好,韩信带兵突袭并击破齐国在历下的军队,并乘机进入临淄。田横和齐王大为恼怒,杀了使者郦生。后又因韩信杀了齐王田广,田横便自立为齐王。
一年多以后,汉军消灭了楚军,刘邦立为皇帝。田横怕被杀,就和他的部属五百多人逃到东海,驻在一个海岛上。刘邦听到消息非常忧虑。因为他深知田家数百年来占据齐地,根深蒂固,田横深受齐人的拥戴,如今藏身海岛,后患无穷,倘若日后有机会,还可能卷士重来。于是就赦免田横的罪过并派使者召他回来。
于是便有了下面田横和刘邦的隔空对话:
田横因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刘邦)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史记·田儋列传》
在这场对话中,无疑田横是处于弱势的,刘邦作为大汉的帝王,拥有百万雄师,而田横只有区区五百人和一个小海岛,孰强孰弱一目了然。那么,田横又是如何反应的呢?是否能如刘邦所愿,带领五百人前往京城受封呢?的确,田横听了刘邦威胁的话,便动身前往京城,但他并未带五百义士一同前去,只是带了两个部下而已。
有一句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越是压迫的厉害,反作用力就越大。田横和五百士就是如此,后来发生的事情无疑是给了刘邦当头一棒。
对于刘邦的威胁,田横心里是不服气的,“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旺虏而经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史记·田儋列传》”但是为了保住岛上五百人的性命,他不得不居从于刘邦。
依田横此时的处境,可以说是非常艰难的,前有汉天子大山压顶,后面五百义士身家性命系于他一身。如果田横是贪图享乐、追名逐利之人,刘邦开出的这个条件的确非常吸引人,即使他去京城受封,世人亦可以理解,然而田横此时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的道理,正因为此,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节才更加令人钦佩。
我们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猜到结局:田横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尸乡驿站这个地方,田横忽然拔剑自刎,死前留下遗嘱让两个部下带着他的人头去见刘邦,他用一种决绝的态度告诉刘邦:我来受降并不是因为你的高官厚禄,而是为了五百义士的性命。
刘邦的反应也挺有意思的,田横之死其实是正中他的下怀,一个有才能并能聚集人才的人,如果不死,必成心腹大患,不如早早了结,他便了了一桩心头大事。此时,刘邦心里乐开了花,但为了彰显他的仁义和大度,他“为之流涕”,又封了田横两个部下为都尉,并以王侯之礼厚葬田横。
高帝(刘邦)曰:“嗟乎,有以为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史记·田儋列传》
事实证明,田横之死的确是明智之举,不但能成就一世英名,更是高节之士的典范。若干年后,当刘邦猜忌韩信等开国功臣之时,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名,他们的凄凉下场,令人扼腕叹息。若田横能活到那个时候,想必下场亦不会好到哪儿去吧。
更令刘邦大跌眼镜的是:安葬田横之后,两个部下在田横的墓旁挖了一个大坑,拔剑自杀,陪葬田横。留在海岛的五百人,听说田横死了,也全都跳海自杀。这件事给了刘邦极大的震撼,"(高帝)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史记·田儋列传》。
司马迁极为推崇田横,说他是大贤,并在《史记·田儋列传》的结语写道:
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
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以及司马迁的最后一句反问,引起徐悲鸿无限的感慨和沉思,于是在他的脑海里产生了创作一幅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的强烈欲望。
徐悲鸿在《为人生而艺术:徐悲鸿自述》中曾提到自己的一个知己张祖芬先生,他曾对徐悲鸿说过一句话:
(张先生)又曰:“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愿受鄙言,敬与君别。”呜呼张君者,悲鸿人世第一次所遇之知己也。
徐悲鸿身上便有傲骨,他才会将说这话的张先生引为知己。他非常崇敬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他认为这才是“大丈夫精神”。
作此画时,徐悲鸿刚回国不久,他看到统治政府腐败,外敌入侵,而有一些人却毫无气节,为了名利阿谀奉承,他颇有感触。
田横的举动他感同身受,无形中触动了徐悲鸿心中的何为“大丈夫”气概的那根弦。更令人惊讶的是,徐悲鸿将自己身穿古装的肖像也安排入画,表达了他对田横的仰慕之情,这仿佛是一次奇妙的时空穿越,将自己和“偶像”置身于同一画面中,如身临处境,为其悲而悲,为其傲而傲。
老子在《道德经》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田横所表现出来的勇于牺牲自己、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不正是解释了上位者将百姓当成宝而不是当成草狗的仁义表现吗?
此时终于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田横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能令司马迁和徐悲鸿都为之倾倒?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田横本身有贤才,亦能聚人才,同时也不缺少义气和骨气。因此,才使得司马迁为之作传而载入历册,徐悲鸿才有机会将田横告别五百士这一画面定格在历史长河某一时刻之中。可以说是司马迁成就了徐悲鸿,而徐悲鸿则成全了司马迁之愿,史书与画作相辅相承,流传于世,供后人欣赏、品味,从而达到告诫并劝勉世人的目的:人要有骨气,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看完这幅画,不知您有何感想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