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6月15,农历5月28是母亲的葬礼,因此我想为母亲写点东西,写写我所知道的母亲,来回忆母亲的一生。
据母亲说她出生在殷实的富农之家,从小生活富足,外祖父是乡里比较有名的老中医,母亲在家中排行老三,名叫改花,这名字明显带有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家中希望后边能改来一个男孩,也确实母亲实现了家族和父母的希望,改来了子承父业学医的我的舅舅。
母亲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人,相较于同龄人父亲的完小毕业,母亲岚中初中毕业。小时经常听母亲说起她的求学趣事,不知什么原因母亲说她上学比较晚,初中毕业时她属于年龄偏大的学生,个子也比较高,经常坐在教室的最后面。不过班中还有比她年龄更大的学生,而且有些已经成家有了小孩,还依然跟他们在一起上学,每每听母亲说这些,我真想穿越过去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她所经历的一切。
初中毕业后也不知母亲为何没再继续学习,后来跟着外公在医院上班,不过在医院上班没能坚持多久,随着我们姐妹六人的纷纷到来,母亲在二姐出生前夕辞去了医院的工作。对此母亲应该是有遗憾的,小时候每每听母亲提起她的初中同学某某在哪儿上班,当时学习还差她好多,母亲的言语中满是羡慕,总觉得自己似乎时运不济一样。也确实当时的上班工薪族相对充裕的物质保证是值得人艳羡的。
母亲嫁给父亲,个中的缘由不太清楚,只知道母亲嫁的村庄是我外婆的外婆家村庄,我的外婆从小经常住在这儿。因此,可以推知我的外婆对母亲嫁的村庄非常熟悉,也正因为如此,双方知根知底且又门当户对,于是大龄未婚具有富农成分的母亲嫁给了地主成分的我的父亲。
母亲胆小谨慎,父亲胆大冒险,记忆中父母亲经常因为意见相左而争吵,不过这样的陪伴相较于其他夫妻比较短暂,在母亲55岁,父亲58岁时,父亲生病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母亲。于是母亲骤然头发变白、身体暴瘦,成了家里唯一支撑者的她,为了家里经济的宽裕,节俭持家,节衣缩食,勤劳干活,喂母猪,买鸡蛋……最终苦尽甘来,子孙满堂,生活富足。
母亲是善良的,节俭的,把母亲放在人群里,她的善良和节俭是最突出的,把母亲所有性格放一起,她的善良和节俭也是最突出的,她的善良遗传给了我们兄妹几人,我们秉承她与人为善的美德,也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母亲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她的节俭,母亲虽有富足的童年和无忧少女时代,但结婚后父亲家道中落,再加上子女众多,中年丈夫离世,这些种种原因让生活在集体贫穷年代的我们经济更加拮据,于是母亲练就了一身的节俭,母亲节俭的背后是生活的艰难,是面对困境养成的生存智慧。
母亲是爱美的,即使老,依然是爱美的老太太。母亲对穿很是讲究,她的每一件衣服都得精挑细选入了自己的眼,我们姐妹经常打趣地说,母亲像做贩卖生意的,我们给买的衣服只要不合她的意,随即就能交易给村里的其他老人。近几年即使八十多岁的高龄,去了县城依然会坐着三姐的电动车逛商场买衣服,让我不得不感慨:再老也是女人,女人对美的追求是女性角色本身所赋予的。去年冬天老妈还迷上了网购,有一阵我打开微信经常会看到老妈为挑选一顶中意的帽子给我三番五次地留不少语音和图片。
母亲生前对村中隆重的葬礼很是羡慕,经常说人家谁谁家可好场面了。尽管我每次都以“活着好就行了”来表达我的观点,不过想想这是死去的人最后一次与世界告别,因此只要经济允许排场大一点也确实无可厚非,每一个生命不论何时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因此,作为会写点东西的我写点东西让母亲的葬礼也变得稍稍独特一点,希望母亲能开心。
世间夫妻的模式有万千种,生前母亲和父亲经常会因一些琐事争吵,但在父亲去世的三十年中,母亲总是以极其用心的方式准备着为父亲上坟的每一次贡品。她相信有阴间、有魂灵,我们用心准备的每一次贡品父亲都能一一享用。也许在母亲看来,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却一直活在她心中,母亲懂得不多,但她以自己的行动让我明白:每一个存活过的生命都值得被用心对待。母亲去世后,姐姐们收拾遗物,在母亲的箱底发现了珍藏了三十年的父亲的中山服。母亲把对父亲的思念就像埋在箱底的中山服一样埋在心底。
晚年母亲的生活是富足的、幸福的。唯一遗憾的是没活到自己期望中的九十多,说实在母亲的自信也给了我错觉,我知道母亲的自信源于家族的高寿基因,也源于自己的私心。母亲的私心我们懂,我们兄妹会尽自己所能完成。
母亲是幸运的,有福的,活到85岁的高龄,毫无痛苦地自然老去,没受罪,不痛苦,生命的两端安适而富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