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总:
记得18年的时候,有一次你约我到未来国际聊过一次,大意是想找我问问,对美和渠道经营的个人经验。
来见你之前,其实我也在问自己,假如我在美和算做得不错,那么,我到底做对了什么。 不过当年的我,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也没能给到你很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但这个事儿,一直还是在我心里面。
最近,我开始复盘在美和的经历,我有了些答案 ,所以想分享给你,作作参考,因为我的角度偏中低层, 而且自己现在跳出圈子,没有利益和立场,应该会有一些你没有的视角。
17年下半年到18年上半年,应该是我在美和工作最快乐的时光。
最重要的原因是,老马回重庆照顾父亲,我有种放开手脚的自由感。
老马把公司事务托付给我,说自己要离开几个月, 刚开始很担心给老马搞砸了,丢他脸。
适应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做了些尝试,现在回过来看,我发现当时的尝试是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只不过一开始是零碎,非系统的在尝试。
老马对新尝试比较谨慎,尤其看中执行效率和成本,所以老马在公司时,很多尝试我也没太推动。
那段时间,我在听一门《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课,我就把里面的一些管理方法照猫画虎地
用起来。 主要做了这些事:
- 使用一个叫做teambition的工具,主要是把每个成员的任务可视化,并且透明可交互。最重要的是,每个人一周,一个月完成了多少任务,完全沉淀下来了,方便看每个人在团队的贡献。
- 开两个会。 晨会,周会。
- 晨会,每人5分钟内,只汇报3件事,昨天哪些完成,哪些未完?今天计划做哪三件事?
有什么需要求助团队或者求助我的? - 周会,我负责公布两类数据:出货完成进度,每个人在teambition的任务完成情况。 另外,就是团队吐槽,下周重点,再带大家吃顿好的。
说实话,当时做这些内心不是为了公司,是想给老马一个交代,我希望他没在时候,我把团队给他带着的。
当然,我也很享受,那段时间自己是老大,不用天天去考虑上面老大的评价。
因此,那段时间,是我在美和最幸福的时光。
团队干劲十足,自我认可也很高,团队凝聚力也处于一个峰值期。当时,我还搞了个读书会,还耍着朋友,日子比较畅快。
然后,复盘了这段时期后,总结了一些看法。
- 在管理上的勤奋,优先级可能要放在业务上的勤奋之前。 能较真儿地在自己小团队,开好晨会+周会的小中层干部,可能比较重要。
自己当年引以为豪的开发扫街能力,我发现很快被李锟,王海梦他们超越了。 换句话说,人才市场上,业务能力并不稀缺。
后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条“在管理上保持勤奋”的方向,现在来看,算是比较科学的。
- 创业型员工其实是公司最重要的人才活力。 稍微有真本事点的员工,都希望能创业。 不想创业的员工,也不要指望他有忠诚度,更好的待遇是很容易买走其忠心的。
应该考虑分红股权下沉到中下层骨干。
股权,哪怕只是没有任何投票权的分红股权, 会让有能力员工觉得被认可,其得到的心里快感,也接近创业成功的快感。
当初美和的股权上升通道,其实陈秀义和马吉星就已占完了,有能力的人看不到上升希望。
这也是为何老马的创业能带走很多人,因为他们宁愿异地,也要赌赌自己能抓一抓上升通道。
当然,老马的公司设计,很快成了第二个美和,回过来看,团队里的“达州帮”已经走得差不多了。 剩余没走的,心也散了不少。 因此马吉星的团队重建,才是他接下来的战略核心。
- 美和,或者致远电器,其实可以尝试用动态股权和裂变式创业的思路,做一些公司股权设计。
让股权根据贡献大小流动起来,比如10%的分红股在中层以下的业务部门分配。
再如,新拿下的市场区域,母公司占51%,业务及管理团队动态分配剩余的49%。 母公司多导入资源即可。
不知道,自己这些观点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美和的8年是自己最青春的8年,也希望越做越好。
顺便推荐两本书
《创业公司动态股权分配方案》蔡聪
《裂变式创业》 宗毅
祝顺利。 王波 8-23 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