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拢“家”的院子到布局不同房间的位置,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着新的发现,不断丰富新的经验。
一、自主探究, 初步尝试
在搭建完家中不同房间的布局后,搭建区的几名幼儿好像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他们只是坐在一起,手中摆弄着几块积木,我观察后,提出:“你们知道,家里不同房间都有什么呢?”
“我们家的客厅里还有沙发、茶几!”
“我们家客厅还有电视!”
“我们家卧室有床!还有床头柜!有衣橱!”
“卫生间有马桶,有镜子…”
孩子们回忆着不同房间的设施,并且,我引导着孩子们分工,每个人或者每两个人负责搭建一个房间内的设施。
“我想和浩然一起搭建卧室的床!”
“我想去搭建客厅的桌子!”
“我想去搭建马桶!”
孩子们马上开始分头行动,博怡拿来几块长方形积木平铺在地台上,说道:“老师!你看这是我搭的小桌子!”
“我的小床也搭好了!”谦谦是用一块长长的空心积木当作床。
曦竹那边负责搭建煤气灶台,但是曦竹也告诉我:“老师,我不会搭灶台。”
二、细致观察,不断丰富
我发现,孩子们虽然知道不同房间里有什么设施,但是他们对“不同设施到底是什么构造?如何用合适的积木搭建出不同设施的造型?”等缺乏一定的经验。
我引导孩子们回家继续观察家中不同设施的样子,并在来到幼儿园后,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我发现,我家的茶几有四个柱子。上面还有台面!”
“我发现我家的床有也是有柱子支撑的!而且还有床头和床尾…”
“我家灶台是有台面的!”
……
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我也由此根据相应图片进行小结,引导着孩子们观察、思考。
“小床的支撑住可以用什么形状的积木做呢?”
“就用那些圆柱!”
“还可以用小的空心积木!”
孩子们根据以往搭建经验自然而然就想到作为支撑的积木。
“床板怎么来搭建呢?用什么材料呢?”
“就用上木板!”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
但是,在把长木板和圆柱连接在一起时,孩子们又遇到了问题。”
圆柱和圆柱之间的距离要么太短要么太长,不能将木板首尾相连。孩子们不断尝试,我也引导着孩子们不断调整两个圆柱之间的距离,直到能把长木板首尾恰好连接起来,我们称这种方法叫“手拉手”,接下来,就是“平铺”。在孩子们的合作与努力下,终于把小床搭建好啦!为了小床的美观,孩子们还用半圆形搭建床头、床尾。
同理,孩子们也在不断观察中搭建其他设施。当然,也会遇到问题,但是,孩子们也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得到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本次搭建活动,孩子们遇到问题后,教师要先以观察为主,给孩子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再进行科学的引导。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64999/f6c92da1d62f45c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64999/dac67e6e3c4274e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64999/31b248457b27dd3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64999/af913d9ed30153d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