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复盘&计划(171/360)
多一双筷子的事儿
今早看到文《多一双筷子的事儿》把都聋哑人都红江走失12年的事写出来,好长好长的一段文,但是每个字都很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里,再顺着感动流出了眼眶。
心中也不由得涌起关于一双筷子的故事。
小时候在乡下,最开心的是午餐时间,一到中午,饭菜香味就随着袅袅炊烟飘进了鼻子,那一刻,觅着香味寻找美食成为了孩子们最擅长的技能。
待寻着饭菜飘香的人家,主人会喊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吃饭,就算普通的炒青菜,也能吃出快乐的美味来。
所以,童年的我们,都是吃大家饭长大的。一个村里,根据在地里干活的不同位置,也离不同的邻居家距离不一样,只要是地附近的邻居饭菜好了,孩子们就会和他们家(饭菜好的主人家)的孩子一起上桌,一起吃饭。我们也会邀请邻居的孩子过来吃饭。
有时,小孩子们还会一起讨论那个婶婶做的饭菜最好吃……
邻居过来喊孩子回家,会感谢给孩子吃饭的人家,主人家也常说的是:“小孩子能吃多少?不过是多一双筷子的事儿。”
那时在村里,大家都是一家一户,错落的在土地上建起一栋栋房子,每栋房子都是分开的,一家一户,虽分散,感情却是链接的。
记得有一次,妈妈要去给在另外一个村里做手艺的爸爸送信,因为路程比较远,那时还没有车,只能脚走着去。由于担心中午赶不回来,于是特意请邻居李婶婶帮忙热一下饭给我吃,还把饭也提前盛给李婶婶。
那时李婶婶的孩子都大了,都到外面去读书了,所以平时我很少去她家蹭饭吃。但是那次,李婶婶不仅帮忙热饭,还给我煎了一个香香的荷包蛋。她说:“她的小女儿最喜欢的就是这种煎的荷包蛋。”从此煎的荷包蛋也成了我最爱的食物之一。
如今大家住的更近了,家家房子都连在一起,共用一道墙,可是关闭的大门,却把邻居间的乡情也关在门外了。
如今很难得再有“多一双筷子的的事儿”了……
计划:1.继续盘点
2.写微头条
3.完成学习+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