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2016.09.30
生而为人
最近在文革史课后看了老师放的两部电影:迈克尔·雷德福根据小说改编的《1984》和卡玛的文革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于是重读了几年前看过的《1984》小说原稿。已经不能算是读书笔记,只谈一谈我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反乌托邦的小说近代出现了不少,但《1984》该是所有这类小说的先驱和经典。看似夸张荒诞,事实上却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也正因如此,它才有长久的震撼和警示的力量。在小说中,乔治·奥威尔描述了一个夸张的极度专制的社会。
小说《1984》文本结构和内容分析
写作手法
- 看似理性的客观描述,却用故意违背人们生活常识的方式来引起疏离感(陌生化)
二加二等于五
畸形的禁欲性观念
- 注重细节,前后呼应,逻辑严谨
提到修改历史后就介绍了主人公工作的内容来阐释具体操作方法
两个主人公最后还是在严酷刑罚面前思想上背叛了先前对对方的承诺
日记本上那粒发白的泥尘
- 由点及面(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Winston——怀疑者
Julia——懂得运用各种手段生存的反叛者
两人区别:Winston还对未来的转变抱希望,而Julia已经放弃社会颠覆的可能,从而只寻求自我快乐的实现
派逊斯被7岁女儿告发却为她感到骄傲并且感激党拯救了他
-
描述宣传的“富裕生活”之后,紧接着就用生活中物资短缺的现实状况来进行对比,营造荒诞感。
-
用少年儿童的行为来反映思想教育的成功,同时暗示未来的发展走向
-
日记本是前半部分的线索,也是Julia出现之前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的途径之一
-
核心党员奢侈生活与普通人贫乏生活的强烈对比,侧面表现了特权阶层的严酷思想统治的真正目的
-
无处不在的Big brother相片,是党无处不在的严密监视的象征
-
黄金乡中的美好景象,代表了两个主人公希望拥有的生活,也给整篇文章黑暗的色调补充了一点温暖的颜色
-
用水晶球里的珊瑚来表达主人公对于过去自由日子的怀念
-
兄弟会的著作是乔治·奥威尔对于社会阶层结构存在形式和统治者心态的分析和论述。
-
Winston和Julia 违反社会规则的爱情使作者得以写出党的统治的最严酷的一面,两人相识相知的过程中运用的种种躲避手段间接地让作者能够把社会中严密监视和控制的细节补充完整;这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也为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启发读者提供了平台。两人真正的思想交流和计划中的反党行动,我猜测可能是作者对于人们如何推翻强大权威的启示,但似乎连作者自身都是悲观的。
-
“所谓自由,就是能够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这句话之所以被作者多次反复提出并成为本书名句,正是因为作者给了难以直观理解的“自由”一个最简单明确的定义,并且最直接地反映了思想控制可以完全否定客观现实的存在。
社会特征
-
无处不在的威胁
-
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存在信任
-
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模糊,并且随着党的意志任意改变
-
“无知即力量”,拥有思想是可耻的
-
“新话”大量减少词汇量,目的在于愚钝人们的思想,使得思想控制更为容易。
-
战争对象的任意改变,以及主人公修改过去报纸的工作,体现了权威可以任意地篡改历史,“谁控制了过去谁就能控制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一切思想控制、历史修改都是为了统治能够更长久地进行,统治阶层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个人存在的痕迹甚至可以被轻易抹去,自然而然产生对于个体生命价值是否存在的怀疑。
情节分段
-
介绍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描述中自然体现)以及主人公基本情况
-
描述主人公的思想与周围人和社会环境的不能融合
-
遇见Julia之后主人公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怀疑和防备
-
两人互相确认自己身份后由于思想相通最终逐渐相爱的过程
-
两人共同与外部强大势力对抗的努力
-
两人通过核心党员奥勃良的介绍,加入了反党的兄弟会组织
-
两人被捕,牢房内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
牢房内和奥勃良的谈话,揭露了党的真实意图
-
Winston终于明白自己的一切反抗是多么徒劳无益,放弃了自己的思想
-
在101号房,Winston在巨大的恐惧下放弃了自己对于Julia的情感
-
两人背叛后的重逢,两人的思想和感情已经被完全改变
关于电影《1984》
这部电影翻拍的很不错,尤其在场面拿捏和人物情感表达上都做得很好,片头的群众场面也很震撼。
情节基本上忠于原著,除了以下两点不同:
-
由于篇幅原因或者避免情节太过冗长复杂删去了两人为兄弟会工作的部分
-
电影以Winston告别Julia以后仍然不能控制自己向Julia轻轻说出那句“I LOVE YOU”结尾,认为人性最深层的情感终是不能被强权强制改变的,相比于小说原著更加乐观。
强烈推荐!!!
我的思考
“财富的全面增长有毁灭等级社会的威胁。因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原来由于贫困而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就会学习文化,就会独立思考;他们一旦做到这一点,迟早就会意识到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没有作用,就会把他们扫除掉。”
这是兄弟会揭示党的真正目的里摘录的一段,书中的逻辑自然是正确的,但却不是现实中的集权社会的真实样子。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导层会否定物质财富增长的重要性,以至于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事实上,即使现在我们真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人人都享受到必要的生活保障和闲暇时光,大多数人仍然没有把学习、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和必备能力。
那么历史上真正发生的那些思想控制,是什么样的?
无论是苏联还是我国历史上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最主要问题都是最高级别领导层的大方向决策失误。上文革史课时,真正了解了党内高层的那些争斗,有的时候会感到哭笑不得,就这么一点小事,竟让全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
当我看了那部纪录片,我惊讶地发现片中大家整齐挥动语录齐声呐喊的场面,竟和电影《1984》的开场如此类似。我感受到那些学生们真实的激情,那是只属于那个年代的特殊精神状态。我感到自己并没有资格评头论足,因为我设想自己身处那样一个大环境中,我真的能够保持理性和基本的人性而不被所谓的崇高理想冲昏头脑吗?
很多时候,集体的非理性,往往没有人觉得责任在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怎样就算身为社会中的少数,也能理性而有尊严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生而为人,我们拥有的最高级的能力便是思考,便是独立判断,便是拥有情感。我们怎样使用与捍卫这些与生俱来的权利,怎样发展自己这样的能力,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有价值的“人”。
我觉得,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勇敢地变成真正的自己,自由,并不只是远方的奢望。
2018.10.13
真的是一篇很嫩很天真的读书笔记...
不过理解世界就是理解复杂性的过程,不过理解复杂之后还要能从复杂中总结出规律,否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 =
要做一个多读书多做笔记多思考多输出的小天使吖ᕙノ•̀ʖ•́ノ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