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常听妈妈给我讲故事,故事里都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一生”,我跟着妈妈悦耳的声音悄然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我,九零年出生的人,时至今日已然二十八岁,也期待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一生”的圆满爱情,可是儿时那种浪漫的梦幻色彩消失殆尽,转而取代的是“即使分开,我们还有回忆”的爱情观。
这种转变,散发着一种乐观跌落至悲观的无奈啊!而《后来的我们》对当下的这种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可我,仍旧期待那个罗曼蒂克的圆满能够重现,但在发现那或许真的只是孩子的童话。为什么呢?
你看,那霓虹灯下,刚刚认识不久的男女在你侬我侬地缠绵着;你看,孤独的人各自在床笫享受着欢愉来驱散厌恶的落单之感;你看,为了一个奢侈品把自己交给了肥头大耳的腰缠万贯老男人的女子。
感情,变得随意而功利。曾几何时,人们牵个手都还要脸红心跳半天,那种对爱情的敬畏感让牵手都能变得回味无穷,如今性爱似乎成了见怪不怪的事物,若是爱情里没有了性爱仿佛是宣誓着不是真爱。
人们对唾手可得的人事物总是漫不经心,因着失去了敬畏感和仪式感所致。爱情甚至沦为了权钱交易的产品,即使古代的青楼女子都还是会点琴棋书画,在进行交易之前讲究着些许情怀,而却只是直截了当地明码标价的交易。
在这样的风气下,谁还还会像个古董一样傻乎乎地对爱情抱着那般圣洁的心去守候、去等待呢?
因此,我们最大的乐观就在于“曾经拥有已经很美好了,就品味回忆就好”。浮躁的物欲横流,人心变得不安,不知同床共枕的那个人是真心还是假意,信任的纽带不会因着肉体的交合而加强丝毫。
《后来的我们》带着唯美的色彩描绘了曾经相爱的两个人拥有的点滴美好生活,即使分开了见面仍旧对彼此心存思念,不撕逼、不谩骂、毫无恨意,与过往和好,两人之间仍留存着纯美的友谊。
《后来的我们》是东方人对不完满的爱情含蓄的表达,而《爱乐之城》是西方人对当下爱情观的罗曼蒂克的刻画。
《爱乐之城》基调轻快、活泼,分开虽然是必然却充满着昂扬,两个人都有了更好的未来,谁也不遗憾曾经拥有过彼此,更是为如今彼此更好的生活而喝彩,两个人虽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则比起眷属的感情更加深厚,眉宇间都流淌着对彼此的深情,诉说着“我不拥有你,但我仍有深爱你的权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5412986/d90b56db1a363164.jpg)
由此观之,西方人待感情更加豁达、更加放得开,估计多少跟他们独立的个性有关。不过,结局多少都是让人心中为之缺憾的。
我啊,仍旧执迷不悟地期盼着圆满的结局,世道将圣洁的爱情变得如此不易,要获得和守护它的代价会更大,但是我想拥有的人都是幸运的、都是上帝的宠儿,会为这样的美好爱情珍视一生。
如果,见清没有遇到小晓,他的人生将一直是黑白的,而在他拥有着小晓的日子里,他的日子变成了彩色。为什么小晓的出现让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呢?小晓有那么好吗?
小晓:看似大大咧咧背后有着一颗柔弱的心
小晓呢,来自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离异,独自一人生活,从未看见她的父母出现在她的四周,唯独见到的是她的母亲常常给她打电话,但两个人沟通并不顺畅。
在这样不健全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是缺爱和没有安全感的,但她学会用自己的大大咧咧伪装心的缺口,让自己显得若无其事。
因着缺爱,她的恋爱观很随意,一个晚上遇不到车,终于有人愿意让她搭个顺风车,那个人就成了她的男朋友。似乎,谁要是对她好点,就要把整个自己都给了对方一样。
此后的几个男朋友都是口头承诺能够给她一个安稳的家,她便心甘情愿地跟着别人同居了。结果,一次次地受伤、被骗,要不是有见清这样的“铁哥们”陪她度过一个个被甩之夜,估计她真的会崩溃。
她和别人谈着恋爱的时候,是与见清搭伙挤在一个破旧的、能够听见隔壁做爱声的简陋小屋里,因为她一次次被男友赶出“家门”,见清只能收留她。
但小晓虽然被爱情伤害了一次又一次,却仍旧渴望爱情,她啊,似乎就是为爱而生的人,没了爱,生活就像没了空气一般会窒息而亡。
哪个男人不喜欢一个紧紧靠着自己、将自己奉为救世主的女孩子呢?见清的日子过得不如意,需要一个这样的女人来依赖自己,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需要的满足感。男人嘛,都是好强的,需要女人来证明他们的尊严。
见清爱上小晓,是因着小晓的无助感让他感到自己的强大,他更多的是爱着自己罢了。虽然,小晓爱骂脏话、能够一口闷了一瓶白酒,让许多男生刮目相看,但是她精神上对男人的依赖却是显而易见,只是她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柔弱抑或是为了让男们看得起自己罢了。
见清欣赏小晓的这些行为,因着这些行为让小晓显得与众不同,因着与小晓的长久接触,他了解她的脆弱和无助,自然不愿意戳穿。
见清的家庭也是破碎的,母亲生了他之后就走了,留下他和父亲二人相依为命。但是,见清的父亲为人厚道忠实,给见清做了一个好榜样,对见清的关爱藏在每个镜头背后,所以见清是比小晓幸运的,至少他在明白“爱是什么”。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给小晓的爱,让小晓真正明白什么是爱。
见清和小晓的分开是必然
见清以为处处帮着小晓度过难关,小晓就会开心。直到两个人在回家的饭局上,小晓争抢着帮大家买单,见清却没能说过比自己混得好的同学,老同学抢着买了单,酒店的经理客客气气地送上一大盘水果恭贺他的到来。那个同学是县长秘书,饭店的常客,自然是要被巴结的了。
小晓和见清吃完饭后,两个人就开始争吵,见清觉得小晓因着这次饭局瞧不起自己了。他陡然在小晓心目中竖立的男人形象崩塌了。
他问小晓,是不是嫌弃他买不起房子?他说他一定会买房子,让小晓开心。
小晓黑着脸,告诉见清不是这样。
她被见清想成那样一个势力的女人,自然不高兴。小晓爱见清的原因,是见清愿意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帮助她度过一个个难关。她因着感恩而愿意跟着见清,见清不计前嫌地接纳她令她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谁都不愿意跟一个交往过太多次还是被甩掉的人正儿八经地谈恋爱吧?)。
但她不知道,她同时赋予了生活不如意的见清价值,让他体会到了做男人的尊严。但这种脆弱的尊严,因着一点小事就会崩塌,那顿饭局上见清被老同学嘲笑,自己心里跟着以为小晓会用同样的眼光看自己。他是被自己的心魔困住了。
两个把自己的自我价值交托在对方手里的人,都担不起这样的重担,一旦有一丝一毫的异样都会变得情绪起伏,这样的爱情如履薄冰。
除夕,两个人大吵了一架,见清的心情跌落谷底,跟着影响了工作,被蛮不讲理的客户教唆了一番。他将工作中的怨气撒在了小晓身上,两个人一起出去吃大排档时,见清颇为不开心,一语不发,因着路人的刺耳言论和他们打了一架。小晓觉得他失态,去拦住,和见清推搡了起来。两个人矛盾越来越大,小晓面对着一直沉默不语、冷战多日的见清心灰意冷,选择离开见清的住处。
多年后,见清还是牵挂着小晓,把她追了回来,一起回家看见清的父亲。
此刻,见清已经小有成就,在北京置办了一处居所。他要安排小晓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和他去北京享受好日子,却莫名地遭到两个人的拒绝。
他看不懂,不明白小晓的心,曾经她为了要房子不闻不问地跟着两个男人火速交往,如今他有了房子,小晓却不愿意与他一同享福。
小晓冷冷地说,如果你觉得我不能和你过苦日子,为什么你觉得我现在能够和你过好日子?
这句话,令我回味无穷。
这句话,解释了小晓对爱的诠释,见清让她看懂了爱情,让她成长了。
是的,爱,跟物质无关,能够一起过好日子和苦日子才是真正相爱的人,此前错误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她明白见清的爱不一样。
但曾经错误的经历,让见清对小晓的印象停留在“小晓爱的是能够给她一套房子的人”。哎,一个错误的时间出现对的人是一个成长,一个对的时间出现错的人是灾难啊!
最后,见清没了小晓,那段同甘共苦的记忆是那么深刻,曾经的他们是那么依赖彼此,正是一起共尝日子的苦涩却因着相爱而苦中作乐的回忆是无可取代的,才让见清觉得小晓是他人生中的色彩,失去了就成了黑白。
爱,是什么,在不懂爱的时候,就碰上了真是惋惜!
在这个看似很容易得到爱的年代,真爱更是难遇,若是遇到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大福气!
易得到的总不被珍惜,浅爱随处横流,在霓虹灯下、在豪车里、在隐秘的角落,谁还对爱如曾经那般重视呢?自然,这个年代对爱没有了过往的敬畏,大家对婚姻和爱情就会变得比过往更加悲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