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作者: 呱呱呱爱啊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14:17 被阅读0次

     

     

    觉察抛弃全能自恋乌龟壳,勇敢踏入真实新世界

    最近江苏某老师批改一名小学生作文,导致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刷爆朋友圈。有人评论说,从死者个体及家庭来说这是很大的悲剧,但从概率来看,却是小概率事件。我觉得从心理学上看,这应该不是小概率事件。某老师利用自己的身份权威也好、还是自以为是也罢,把一篇好好的作文几乎删减殆尽,肆意抹杀孩子自由意志的同时,充分彰显了自己“说啥是啥、呼风唤雨”的全能自恋感;而那位被批改作文的小学生,受不了老师的肆意侮辱和意志抹杀,一时想不开走上悲剧之路。

    我觉得这位老师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她跟我们大家一样其实也是普通人,如果这位小女孩心理能够坚强一些、想开一些、忍耐一些,忍气吞声接受老师的侮辱和责备,那么几天之后这事也就稀里糊涂过去了,这位老师肯定也不认为自己是在作恶。若干年之后这位小女孩长大了,在街上偶遇已变成老太太的某老师,估计也会不屑一顾匆匆走过吧。可惜这都成了假设。

    我真正想说的是,实际生活中,可能很多父母对待孩子其实也跟这位老师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类父母通常也是无意识内心的全能自恋感爆棚,要求孩子必须绝对乖乖听话,否则就是各种责备或有意无意对孩子进行各种精神侮辱和心理操控。小孩子作为心智不成熟、经济不独立的家庭弱势者,他们往往天然地觉得父母的话都是对的,尽管自己心里明明很憋屈,但多数孩子估计在多数时候,都只能选择屈从和忍受,乖乖听父母的话,自我阉割或自我抹杀独立自由意志,从而满足父母全能自恋、说啥是啥的幼稚心理需求。

    全能自恋说白了就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觉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和绝对王者”,外界他人任何时候都应无条件满足自己的各种心理需求,只要我一起心动念,外界就会即刻响应,这种心理通常是婴幼儿才具备的心理特征,只要我一哭一闹,自然就会有人来喂我、哄我、抱我、安慰我让我舒服让我开心让我爽。而很多人成年后,依然会固着在这种全能自恋的幼稚心理泥淖中无法自拔。这类人包括本文开头利用教师身份权威、肆意批改学生作文的某老师,包括一味要求孩子乖乖听话的很多无脑父母,也包括生活中许许多多看似正常的普通人。

    很多人一辈子活着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捍卫自己的全能自恋感幻觉,从而在内在深层心理层面让自己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外界他人和环境都必须围着自己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让自己爽歪歪、爽翻天。他们一辈子的痛苦折磨、高兴开心抑或焦虑失落、甚至绝望崩溃,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全能自恋被外界满足的程度(当然失落是难免的);说白了他们只活在自我世界里,外界他人和环境,只是服务于其全能自恋心理需求的摇篮或保姆而已。

    他们通常采取两种方式来捍卫这种“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全能自恋幻觉,一种是极尽所能全方位的心理防御,另一种则是极尽所能全方位的心理投射与心理攻击,其实这两种手段就像硬币一样一体两面、双位一体。

    采取心理防御的人,就像拿着无数盾牌把自己包围起来一样。他们通常以自卑焦虑、不擅长跟人打交道等为借口和理由,害怕走进人际关系,害怕跟人发生沟通联结。他们通常有着这样的无意识信念——只要尽可能不跟人打交道,别人就不会让我失望、愤懑、恐惧、纠结,我就能尽可能沉溺在自我世界里,自我内心的全能自恋幻觉也就能尽可能保持完美不被破坏。尽管这种生活方式通常很无聊很孤独,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又是最稳妥最安全的。

    采取心理投射与心理攻击的人,也像拿着无数盾牌把自己包围起来,不过这些盾牌朝外的一面统统都竖满了锐利的尖刺,只要别人一靠近立刻就有受伤之虞。这类人通过这种方式跟任何人都能保持他所需要的、他觉得可以忍受的心理距离;同时如果在跟人交往时不舒服、别人没有迁就自己、包容自己、认同自己之类,他们就会马上开启投射性怨恨、愤懑发火、哭泣流泪等一系列消极情绪,企图用情绪来诱导或迫使别人屈从自己,从而满足及捍卫自己的全能自恋幻觉。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深刻指出,情绪不是自然而然的产物,而往往是我们达成某种目的的一种无意识手段。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天生脾气火爆,动不动就在家人孩子面前发飙,恐吓家人孩子必须乖乖听话,其实这种人只是在下意识地企图用愤怒情绪来控制家人。试想一下在单位领导面前,他的脾气为啥那么温和亲切呢?他那些自以为动不动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哪去啦?他实在是清醒理智的不得了,一旦敢对领导发火,立马就会滚蛋;而对家人发火,家人只能迫于压力选择屈从吧。

    还有那些特别擅长发泄哭泣眼泪、可怜兮兮、委屈抑郁情绪的人。人们通常都会天生同情这种拥有或沉溺于悲剧情绪的人,觉得他们实在太可怜了,从而不忍心再责备他们或者让他们再承担本该属于他们的人生责任。

    正如阿德勒先生所言,“对于悲伤的人来说,他们心中产生的那种自己的地位被抬高的感觉,是通过周围人的态度得到的。一个人在悲伤时,通常会受到同情、支持或是主动关心,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到轻松。但当他们哭泣、叹息、情绪爆发的时候,会开始对周围的人发起攻击,他们将会变成控诉者、法官和批判家,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地位要高于周遭。在他们身上,能够清楚地看到要求和恳求的特征。”总之,阿德勒认为,很多人所以会哭泣抹泪、委屈抑郁等大肆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其根本是想要用这些悲剧情绪来征服他人或迫使别人屈从自己,这就叫做“用泪水与不公搅乱合作”。

    总之,每当发生不如意的事,以上这类人都会利用愤怒、怨恨、哭泣、责备、抑郁等消极情绪引导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尽可能满足和捍卫自己的全能自恋感幻觉,而不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更不会努力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他们潜意识深处通常认为,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有问题,自己的生活时时刻刻都是全能完美的,问题和责任统统都是别人的。

    阿德勒先生提醒我们——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同时人的一切幸福美好也来自于人际关系,人天生是社会动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独活,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份子,但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们没有自以为的“全能自恋”的特权,我们只能通过与他人沟通协作、互帮互助,通过不断为生活、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价值贡献,才能成功解决人生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从而过上幸福生活。

    正如阿德勒先生所深刻指出的,“在我们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人们都不希望无限持续溺爱的过程(满足某人的全能自恋感)……在人类文明中,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却立于众人关注的焦点上,这是不恰当的。”他又说,“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变得重要,但如果意识不到一个人的重要性取决于他对他人和社会所作贡献时,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这种歧途就包括成年人纵容自己沉溺于虚假弱智的全能自恋感,甚至不惜为此选择虐待、操控、危害他人等错误人生方式。

    就像电影《玛丽与马克思》中讲述的那个关于与人联结的温暖感人的故事一样。当我们持续保持心理觉察、并勇敢走出自我中心、走出全能自恋的心理防御城堡,逐渐放下心理防御、心理投射与心理攻击,睁开眼睛真正看到这个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他人;并勇于走进人际关系,接纳自我和他人本真面目,承担自我人生责任,与人沟通联结、互帮互助,我们才能与家人朋友、与同事伙伴、与社会群体一起真诚友善、开心美好地生活下去。

    而不用一辈子都躲在全能自恋感构筑的狭小闭塞的乌龟壳里,无意识地为了捍卫自己“幼稚自恋、呼风唤雨”的虚假快感,而葬送了真实自我的成长机会,错过了见识真实他人和真实世界的宝贵机会,错过了品味真实人生的宝贵机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cs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