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几度夕阳红 人间重晚情衰老是一种守望四时流转却不能驻留时光,充满遗憾的一种情愫,这种情感不只是老年人的特有,但凡有故事的人,都会对过往的经历产生出一种怅然之感。
还记得那年母亲50岁,刚刚退休,自认为老当益壮、宝刀未老的她坚持要发挥她的余晖余热,故此是全单位第一个被返聘的教师职工。面对她经历的第一个重阳节,母亲非常反感,一度抱怨她五十岁的年龄要和一群七老八十的人混在一起。这让她非常的介意,她认为“老年人”这个词压根和她不沾边。那些抱着提前休息,早点内退的想法,在她看来,不是做生意的就是身子骨不好的,像她这种身体好,精神好,思想正、觉悟高的教师职工,从工作岗位上直接退居到家庭岗位上,有点用进废退的感觉,她内心非常不甘。当时,返聘的工资是每个月600元,不高,但是她欣然接受。我对此的解读是,她想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不太累也不用闲着,彻底沦为家庭的保姆。直到她又上了5年班,我要结婚的时候,才彻底告别工作岗位,歇下来回归家庭。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母亲的闲不下来,走到工作岗位有着另一层的“深意”。发挥余热,尽职尽责地工作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展现,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怎么说呢?人一旦步入老年以后,会展现出一种童真童乐,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想法,知悉他们的生活、洞察他们的思想,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中去。他们的日子,是用来回忆过往,忆苦思甜的。那些流逝的匆匆过往,像一帧帧电影胶卷一般让他们如数家珍,记忆犹新。年级越大,对过往的事情记忆就越深刻,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却加速遗忘。我的奶奶就是这样的典型。
几度夕阳红 人间重晚情母亲不像奶奶那般健忘,毕竟她还没有到那个岁数。可是这两母亲不像奶奶那般健忘,毕竟她还没有到那个岁数。可是这两年,过重阳节的时候,不再执拗不再嫌弃和一群老年人为伍,常常感叹,哎呀,这年龄和节令一样准的吓人,不服老都不行。可不是吗?即便是心不服老,身体也不答应啊。自从赋闲在家,母亲的身子骨也不那么硬朗了,不是肩颈不舒服,就是牙齿疼痛告急。50岁以前从来没有午休这么一说,60岁一到,不午休简直要命。身体的老化衰退直接影响着心理因素,慢慢的,再也听不到母亲的不服老宣言了,取而代之的是,2岁多的小外孙一天到晚攀高爬低、精力旺盛常常让母亲大呼“吃不消”。
母亲老了,从心里老了。但是她的心有不甘从来不折不扣。见到小学生会用微信支付,非要学习微信以及微信红包的使用;不会开汽车,但是一见到迷你型的新能源汽车,像迷妹一样问我,我也想搞辆这车,这样出去也挺拉轰的;看见我们年轻人淘宝天猫转不停,整天嚷嚷着,快给我也申请一个,我想自己买着方便。我和爱人常常劝她,干嘛自己非要懂,有我们不就行了嘛!没想到她一记白眼,说:“你们?问你们还得看脸色呢,还不如我亲自搞懂哩”。忘记说了,不是我们的脸色不好,而是母亲上了年纪,健忘得很,告诉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记不住。记性差了不要紧,态度还是要有的,不能出现偏差和懈怠,还是要亲自上阵。我的母亲大人,就是这么硬,这么梗,这么杠杠的。“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60岁,一个甲子,耳顺之年,深谙静水流深,曲径通幽的妙处,一个坐享天伦,心明则清的光景。那深邃如泓的眼睛,是用生活累积凝聚的,洞穿人情,洞悉世事,洗练豁达。愿我母亲的日子像夕阳一样,优美而充满诗意,平凡却不失生动。
几度夕阳红 人间重晚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