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班群里公布作业批改情况,和家长交流的时间长了些,开始读书的时间有点晚,结果,一篇读书日记,从昨天写到了今天。
运动、练字、读书,健康生活每一天。
第44天
思考是一种无形的劳动,有时候也很艰辛,但是思考能让你有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欣喜和明朗,思考能会让你拥有精彩的世界,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学习之难,难在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
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句话:“穷人什么苦都能吃,就是吃不了学习的苦;富人什么苦都不能吃,就是能吃学习的苦。”从穷人与富人的比例来看,是不是可以说明,从事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费力。所以,我常听到这样的话:“啥时候轮到我去看大门,哪怕是让打扫整个校园的卫生,也比在教室里上课强。”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上课要备课,要思考,而看大门、扫地不用费脑子。这也就是很多人愿意出苦力,也不愿学习的原因。
是的,学习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读完《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已经12天了,本来计划继续第二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可是读完第一遍之后,就想放松一下,因为这书实在读的费劲。中间这些天,读了《学习的本质:提升成绩的5大规律》。前天这本书夜读完了,很想结合自己孩子的学习经历和看的教育现象写一篇文章,大框架也想了一些,总结的不够完整,框架内的具体内容有些模模糊糊的,加上这几天学生开始停学不停课,每天忙得一团糟,无法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也是脑力劳动,是一件费神的事儿。
昨天没看书,看了一部电影,观后感也是写了一半,思考就中断了。
今天写点什么呢?不思考,不阅读,什么也写不出来。
因此,坐下来,拿起《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准备开始第二遍阅读。
翻开第一章《学习:从猜测到科学》。翻来翻去,看来看去,感觉很难理解。这书咋就不想小说那样条理清晰啊,到底在说什么呢?布莱希特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可我此时却体会不到半点乐趣。
思考之乐,乐在顿悟
可是,选了这门课,不读也不行啊。硬着头皮,再看第一章。“学习,从猜测到科学”,先从题目入手,猜测什么,科学指什么,是书中说的“学习科学”吗?那学习科学是像自然科学、人体科学那样,是一个科学领域,还是就像语文、数学那样是一门学科?
继续往下看,一大段不知说的啥;再往后两个大标题“焦点:人,学校和学习潜能”、“学习科学的发展”,不理解;然后“学习科学的发展”里面几个小块——“理解性学习”“已有的知识”“主动学习”这三块能理解,可是后面三块——“教育的含义”“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主要发现”,又不懂了。看着每个部分之间都没有什么联系啊。这可咋整,卡壳了,读的一头雾水。
突然,我想到译者序里介绍说,这本书是美国的一项有关学习研究的研究成果。既然是研究成果,是不是和我们写研究报告一样,要有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经过。想到这里,我心里一喜,赶紧再看。前面一部分介绍的是研究背景,他是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科学、新兴技术等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研究。“焦点:人,学校和学习潜能”是研究的内容,即人类的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个人潜能发挥的可能性。“学习科学的发展”这一部分是研究的历程,里面简单介绍了心理学从内省法到观察法,从研究意识到研究行为,直至认知科学的诞生,从多学科视觉来研究人的学习。重点讲了几个新学习科学的特点:“理解性学习”“已有的知识”“主动学习”。最后教育的含义”“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主要发现”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总结,既是对这一章的总结,也是对整个研究的一个小小的总结。
也不知道理解对与不对,反正我自己觉得这样理解挺顺溜的。有种顿悟的酸爽感。
这一刻,我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调查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时发现,学生没有认真思考的过程,而只是把容易的,好理解的东西背诵下来,复述出来,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所以,想起来这样一句话“一颗芦苇并不会快乐;当她快乐了,是因为她开始思考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25528/1bb53740ae9fd0b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