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下雨了。糟糕的雨并未给坐在办公室里的我带来加法式的好心情,如果在咖啡馆里应该很有听雨赏景的心情。咖啡不过是某种辅助品。
同时开启两本新书的阅读,在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之后,它们是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和许知远的《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我尽力对所有写作者一视同仁,不要分所谓的等级,有了等级便可能出现站队和偏狭的偏见,有了这些注意力也吸引走了,而忘了书籍带给我们本质性的思考和自我丰富、提升的本意。以及那种读后异化了的蹩脚骄傲,都是阅读最最可以忽视的部分。
始读“梁启超”,让我开始对于今日的国民性有了思考。比如科举制度、“惟有读书高”、清朝的制度性腐败等等。尽管时代不同了,但“筋”依然连着,看着书里的内容,是那么亲切。去年机缘巧合我去了趟广州,书里提到的沙面和南方特有的宗族制度都在脑子里有相对应的图像。可惜我在广州时并没有想到梁启超。
这次我没有在边阅读时边思考读这些书对我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包括读海明威的《丧》。但在读书时习惯性放弃自我还是要的,把自己已经熟悉的、记得的、固有印象都暂且忘掉是读书必备的心理准备。当然了,如果能坐在略显昏暗的咖啡馆里边听着雨边读书就最好了。
不知道其他人如何,但我想这肯定是我的问题。在我周围如果一个爱读书的人不能从中获得具体的利益的话,周围人在话里话外除了表面称赞一下之外会有意无意带出淡淡的嘲讽。客观描述出这个情况是为了应对《青》中的描述,也就是无论科举考试还是读书是有用的,是要升官发财的,尽管今天升官发财才淡化,但这个“用”依然根深蒂固。突然想到《隋唐演义》中,秦琼给干儿子取名字时取为“秦用”,便是意为有用之意。身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帝国,普通百姓算是想尽了办法希望生活好一点也是种奢望,在穷苦中衍生了种种心机、邪恶、算计可能都是正常的吧。
相比之下海明威就显得单纯可爱了许多。他思考战争、爱情和死亡的抉择,甚至还写了《老人与海》那样的中篇。关注个人感受和抉择是西方人很大一部分传统,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解放、也可能会带来新的焦虑和痛苦。哪的人活着都不容易,因为哪的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无论是中东的难民还是西方的中产,似乎都对自身的目标十分认清,却也躲不开时间段性的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