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福建出差。去酒店吃早餐的时候,工作人员登记,有没有去过附近的两个镇。
:发生了什么事?
:有一个新冠确诊病例,附近的两个镇化成中高风险区了。
:没去过。
:请签字确认。
取消了下一程安排,退票,买票直接打道回府。
在出租车上,再查最新的防疫政策。有两个担心。
一是,能否离开本地?
二是,回到驻地以后,是不是需要集中隔离?
哪怕是居家隔离7天,那种被限制自由的滋味,想一想,还是有点不舒服。
可怕的意外会发生,哪里都没有安全。
在我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我的小弟因为癌症英年早逝;某上市公司的老总去外面游玩,跌下高台,不治身亡;一个年轻人,遭遇车祸,昏迷不醒,几天后死亡;几个朋友,一直以在世界500强工作为傲,但公司裁员,丢掉了原有的好工作。
苦难总是个体的,在个体的生命中发挥作用,这作用一个不是同样经历这种苦难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对苦难的谈论,有两种模式,一个是苦难中的人正经历的苦难,一个是苦难之外的人思考苦难。
正在经历苦难的人需要安慰,需要解脱,需要找到为苦难负责的对象,也想知道苦难结束的方法与时间。
苦难之外的人则远没有这样的思考,他们思考的是怎样让这样的苦难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他们要为自己没有苦难寻找说辞。
电影《1942》,难民群体中神父小安,目睹了逃难人群中的卖儿卖女、野狗啃食尸体的惨状。
“这里发生的事情,主知道吗?如果知道,为什么不做任何事?”
安西满对宗教的信仰顿时起了动摇,他质疑:“主为什么总斗不过魔鬼?如果斗不过,为什么还要信他!”
对于俗世的男女来说,遇到和约伯无条件的信念相同的事情,就在于不管生命有没有道理,你都得彻底、大胆地去活;然后你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意外和痛苦,既不惊讶也不怨叹。
你都要足够坚强,带着这个认知活下去。
与其讨论主与苦难的关系,不如及时救济与弥补,天灾无法改变,但是人祸却可避免。因此,避免苦难,一个强大的群体和秩序才是最关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