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的现状,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但是,个人的工作效率,却可以努力去提高。我们羡慕“牛人”“大神”,崇拜“斜杠青年”,我们一份本职工作还没有做到特别优秀,大神们却可以在不同领域都做得风生水起。工作效率的差异,只能用“悬殊”来形容。
其实,工作效率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工作效率是可以进行管理的。只要你有决心,只要你肯依照有效的方法来行动,你也可以成为职场达人。
(一)提高工作速度的含义,包含“快”和“早”的概念
赤羽雄二认为,速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通俗的说,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效率高。既然要提高工作效率,“快”当然最直接、最容易理解,那么“早”呢?在前言中,赤羽雄二指出,赶早,能够做好准备工作,占得先机,减少时间浪费,容易让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早”和“快”是相辅相成的。
(二)提升工作效率的八个原则
赤羽雄二在《零秒工作:速度解决一切的麦肯锡工作术》中提出了以下八个原则:
提升工作速度的八个原则
这八个原则,为提高工作效率指导了行动方向,其中体现了很多项目管理的思想。
根据“首先形成整体印象”“工作不要过于细致”“掌握工作的要领”三个原则,工作要懂得从大局出发,整体看问题,抓大放小;对细节要适度把握,做到满足工作要求,不过度追求完美;确保工作质量。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把工作任务看作是个人承担的一个个小项目。要对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负责,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抓住项目的核心问题,保证核心任务的完成是第一目标。细节的工作是为整体服务的,如果花费大量精力,在某个小细节上追求完美,对于整体工作成果的影响并不大,此时所花费的精力换取成果的效率就非常低。要摈弃这种无用功。
“形成良性循环”“对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两个原则,非常符合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领域的要求。在工作过程中,确保每一步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最终工作成果会是符合预期的。改善有利于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改善无处不在,不仅可以针对工作方法做改善,当然还可以对改善的方法本身做改善。这里也体现出日本人对于目标追求的极致,他们严于律己,力求全方位的执行。就像传统的PDCA质量循环工具,在日本人的手中发挥到了极致。
“凡事提前”“凡事先行一步”,则体现了“早”的概念。提前规划,提前准备,提前执行,能够主动为自己争取优势,也能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变动,赢取更多响应时间。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灵活性,对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有更大的保障。
“避免返工”,返工所花费的精力和资源,通常都超过个人的预估。质量管理大师克劳斯比提出“零缺陷”理念,提倡“第一次就做对”,通俗的说,就是“事情一次做对,成本最低”。对于个人的工作也是同样道理,一次把工作做对,效率最高,也避免了返工带来的时间、精力的不必要消耗。
(三)提升思考速度的方法
完成工作离不开思考,提升工作速度,离不开思考速度的提高。
赤羽雄二在《零秒工作:速度解决一切的麦肯锡工作术》中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提升思考速度的六个方法
几种方法各有特点,都是能够帮助人们整理和归纳思维,提升思考速度,清晰认识问题的。思考有条理,有助于认识问题的实质,抓住工作的核心,进一步帮助提升工作速度。
比如我平常习惯记录工作笔记,形式上与“A4纸笔记法”有相似之处。我会把每天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单独记录,记录中包括时间、任务描述、该任务相关的执行要点、影响任务的关键因素等。这样在执行时可以与记录内容进行对照,避免遗漏;完成后,又可以记录效果、解决方案;事后在需要时,还可以作为备案信息进行查询和参考。
工作框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通常在接受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时使用。主要用于对任务进行拆分,将二级任务划分优先级,划分方法通常依据重要性和紧急性,或者技术难度和时间要求等,根据需求灵活掌握。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
P (plan) 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D (Do) 执行,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 (check) 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 (Action)纠正,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