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119716/22967b3784a73556.jpg)
我们绝大多为平凡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每一天都经历着若干常见、锁碎的小事,这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忧愁,平淡/充实。你的人生阅历,你的受教育程度,你的智慧双眼等,一定能从中发掘出受到教育的素材,乃至深受教育的一些亮点等。
而我作为一个接受了多年教育,又从事了20多年高中教育工作,至今仍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从自己角度讲一讲生活中的一些教育故事,以共同分享,传递来自教育界的正能量,尽自己所能宏扬中华文明。
今天,我同大家分享的是:三四十年级的小学生活点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上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尽管人们普遍的生活条件还不算好,尤其是物质生活相对匮乏,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有一些荤菜可食用,但人们的精神生活普遍好得很。那时,记忆中的校园内处处是欢声笑语,几乎见不到一个心理上有问题的孩子。
直至今天,我仍清晰得记得,当年的村小是红砖黑瓦的一排平房,平房没有走廊。一大早,我们去村小上学,来得早的同学们都站操场上,大家一起静待老师来开门。当某老师尚未到操场,才映入少数学生的眼帘时,操场上便响起了一条声,某老师早!令人难以想像的是,整个操场上,某老师早的声音此起彼伏。操场上同学们不管离老师远近,看见的老师,还是没有看见的老师,都扯开了嗓子叫老师早的!这于这样的景象,老师们都有点受不了!后来,以致于班主任在班上不断的宣教,见到老师的面才能问好,不要人云亦云。即使是这样,同学们还是依然如故一一早上、中午,操场上问候声响成一片的时候,即某老师到校了。
有一天,学校的旗杆坏了,新修好的旗杆放在了一个较远的地方,我估计两三个老师也扛不来。于是,村小的x校长找到最高年级即三年级的小学生,请他们去搬运。当同学们听说有这个"好事″,大家争先恐后的要求参加,一下子就有了近二十人。同学们欢天喜地的去扛旗杆了,我们低年级的小学生三五成群,也只能站在操场上看热闹。只见三年级的小学生一起将旗杆杠在肩上,双手握住以防滑落,一个个开心得不得了。但我们看见了一个非常滑稽的一个场景,这个班上最矮小的一窦姓同学,他的个子实在够上旗杆,他双手也紧握旗杆,脚下居然有点腾空了。他脸上还有点红,似乎也非常的卖力扛旗杆,让人禁不住都大笑起来:他是来"帮忙的",不是帮倒忙吗!
当我上二年级时,村小的房屋太破旧了,因年久失修,我所在上课的班级教室因此而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就少掉了一个教室,其中有两个班必须合用一个教室(复式班),当然还有两一个班是单独的教室。当我们上午来上课时,班主任老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任务,下午去抢教室即先占单独的教室。同学们听了皆群情愤激,中午回家一吃完饭,皆忙不迭的匆匆赶往学校,目的只有一个,为的是先占那个单独用的教室。
那时,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纷纷来到土制的操场上。在操场的一角,我们时间见到一提篮卖小吃的老头,篮子里五香蚕豆、紫萝卜、甘蔗段等,总之品种并不丰富,购买使用的单位以分计价,有时还可以用鸡蛋进行交换。尽管如此,前去围观的人都不少,里三层外三层的都有,但真正能掏钱买东西的人却很少。一但哪个同学前去买了东西,大家皆羡慕不已,与其要好的同学也不忘凑了上去,都想分一点羹吧!那时,在农村村小有零花钱购物的,往往父亲(也可能是祖父等)是城里工厂的工人,大多数时候,也只有他会有一些零花钱,这是孩提时代特令人羡慕的所在。
下午放学时,从来不会有家长接送的,往往是同一个村庄的孩子结伴步行。每当此时,一路上,男女同学三五成群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不知不觉便到了家。有时,还与邻村的要好同学约好,去他的家里玩玩。到了他家,家里也没有大人,有时就纯粹的玩一下,有时还不忘写一点作业。总之,在天晚之前能回到家,也就不存在父母焦急等待或找人的情况。我清晰的记得,那时西边一户邻居只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家,他们的表弟y也在同一学校,y所在村庄的同龄人少得多,于是,y经常吃住在邻居家,我从未见过y的父母不放心的。
放学时,即使突然遇到了下雨天,大多数家长也想不到送伞给我们。那怎么办?我们也只得背起自已的黄书包(这黄书包盛满了书也只是几本),弊了一口气,冲在乡村土路上,一溜烟的跑回了家。到家时,浑身淋湿了,也几乎没人管,还须自行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