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美诺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这是上天赋予人的,“居仁有义,大人之事备矣”。确立人生的大事,小的事物不占据人的心灵,这就是被称为大人物的原因,也就可行大事。
我认为,修身为立国之本,兴国之要,为仁政的基础。
一个注意品德修养的人是识大之人,一个只注重对身体的保养却忽略了品德修养的人是识小之人。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小”和“贱”指的是饮食、生命等东西;“大”和“贵”是仁义道德。孟子认为谨慎是君子之本,而孔子的思想是大丈夫以格独立,有浩然之气,以天下为己任,孔子与孟子的君子思想相对比缺乏一些男子之大道,君子是与近邻交友之本,大丈夫是以国家仁政所相关的东西。所以,修身要以孟子之大丈夫的思想开拓仁政的一切基础。孔子家国情怀对君子人格的发展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这不仅是说他对于家国的大量论述,还在将“君子”从原来的社会地位属性直接转移到个人修养属性,把家联系到国。也是说,个人可以通过培养德性而取得高位,君子不再是靠血统与权利而定,而是要靠德行而定。
因此,君子可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也必须要有政治责任,要有济事的决心与信念。所以,修身要以孔子对家国情怀的君子人格进行仁政的发展。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以仁为家,属于内在的道德内心标准,以义为道,正确的大道,属于外在的道德行动标准,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居仁由义,存心养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推己及人。修养身心,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非不能哉,所不为也,孟子的思想认为的修身是在足够努力与模仿之下是可以取得的。
“仁”是人心中最为实在的东西,“义”这个个体,有了“仁”才会有“义”的存在。所以,修身是将内心的仁,发展为行为的义。既然修身与仁政的关系如此紧密,我们又该如何修身?
我们认为修身就应该有孟子大丈夫之气概,以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天下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和遵循的操守,孟子大丈夫的标准,大抵可以分为三条:首先,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是“居仁由义”的人;其次,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可以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最后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善养“浩然之气”,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先苦其心志”修身,养性为立国之本,兴国之要,为一切的仁政基础。
《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为立国之本,兴国之要,也是仁政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