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六淫之燥邪

六淫之燥邪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9-15 06:00 被阅读0次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有四大类,分别是外感六邪和疠气、内伤、疾病再生和其他。

    外感六邪为风、寒、暑、湿、燥、火,这是省略的说法,因为风、寒、暑、湿、燥、火本身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因此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太过、不及或与时令不符,就成为致病的邪气,故外感病邪又称“六淫”,这是更准确的说法。

    夏天,人体阳气外泄,肌肤腠理疏泄,人们出汗比较多,到了秋天,秋风袭袭,肌肤腠理闭合,人体的津液都被锁在体内,如果收敛太过,体表就会感觉干燥,鼻腔干燥,咽喉干燥,皮肤干燥、眼睛干燥等,这时外邪就容易侵入体内,因为鼻涕、唾液、泪水等都有阻挡外邪的作用,一旦这些体液不足了,外邪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干燥其实只是一个表象。

    或许由于这个原因,《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包含风邪病机1条、寒邪1条、暑邪4条、湿邪1条、火邪5条、五脏病机5条、上下病机2条,却唯独没有燥邪病机。

    直到金元事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才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明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中提出:“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

    从阴阳角度讲,燥邪属金,为阴邪,但燥邪又可分为凉燥和温燥。温病大家王孟英指出:“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应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凉燥为阴邪,为津液输布不畅,表现为苔白、鼻涕白、痰也白;温燥为阳邪,为津液不足,表现为苔黄、鼻涕黄、痰也黄,脉数。温燥治宜滋补津液,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等;凉燥要用温热之药,辛通之品,把津液在发出来,输布全身。

    燥邪致病的特点,一是伤津,凉燥温燥都会伤津,证见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甚至皲裂、毛皮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治宜滋润濡养津液,充养血脉。二是伤肺,一般是温燥所致,证见干咳少痰、粘痰难出、喘息胸痛。也可以说燥邪伤肺是次生疾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重在饮食调理,可以适当增加食用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酸角、西番莲、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淫之燥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jm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