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河桥,位于崂山南麓的环海路上,站在桥上,一侧可以望见正从崂山上喧闹着奔腾下来的八水河,另一侧可以望见那河于乱石间吵吵闹闹地流入到了三清湾。
那河不过是条小河,湾也并非开阔,但那是大江大河所不能一眼望尽的,浓缩版的河流入海的仪式。河如找着家般的急切,海却一浪跟着一浪的搪塞,但最终水的亲情胜了过领域的隔阂,大家一道皈依为了远方的宁静。
环海公路的另一侧,有青石磊就的堤堰,堤堰紧抱着山,与公路一起延伸,只在八水河这个地方,断了一个不起眼的豁口,像是谁家院墙上开了一扇不起眼的小门。小门后,有石蹬路伸进山里,要爬崂山,也便就要从这个里开始了。
崂山登山的石路并不陡峻,但却漫长,石路一侧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小摊铺,摆着琳琅满目的物件,胶东味儿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那是崂山人气十足的体现,就仿佛去到那里不是在爬山,而是在逛一条商业街。
石路的另一侧是一条山谷,那条八水河便就在谷底奔流着,轻灵激越的水声,是那条山谷永不息的BGM。往上走,一座水坝拦住了热闹的八水河,也拦出了一片湖光山色,只是这片湖色算不得太开阔,没让人觉得多少平路的舒缓,便又听闻到了八水河缠绵不息的热闹,于是便又得爬山了。
八水河的入海口崂山,是一座以石为风骨的山。据说它隆起出地面之前,在地下就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因其特色,而被称为崂山花岗岩。当然,这块顽石既然被推挤出了地面,自应少不了风霜雪雨的历练,更何况这山就在海边,充盈的降雨便近水楼台地造就了它千疮百孔的沧桑。
崂山葱茏茂密的植被,也是它沧桑的助力者,它们沿着石缝由谷底向上攀爬,如此便勾勒出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线条来,那些线条描摹出山石的种种姿态。而那一块块被冲刷得圆滚滚的花岗岩巨石,就这么直白裸露地堆叠出着,在被一条条蓬勃滋长的绿意做个钩边,便有独特的崂山之态,那是并不高峻,并不奇伟,但却身姿绰约的秀美。
那山呢,于淡淡水气间,缓缓起伏着,不温不火地伴你而行,你走往高处,它也走往高处,没有摧你急切的逼人之态,没有诱你探幽的妩媚之姿,只是白描出个山的样貌来,随你自己去拿主张。
想回就请回吧,那山不过如此,想去就接着走,保不齐会在更是深远的地介儿,撞见神仙。
来崂山前,我还曾担心,四岁半的同同,能否自己爬得这座山。不过登山之后,一切了然,因为他一直就走在我们队伍的最前头,总在我们招呼他后,似才不得已地停下,而后坐在石阶上静静地等,只等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来,还没把他牵住,他就又站起来往前走了。如此搞得我们也不敢多些歇着,生怕他在前方的哪一处走失了。
我和同同说,这里是你人生第一次爬过的,可以称之为山的山,以此为起点,你将来注定要爬很多很多样貌的山,去见很多很多样貌的风景。那个小孩不以为然,他自然还不懂得,山的力量。
在崂山,自然是要遇到道士的,我们在快到索道上站的地方,来到了上清宫,门口就坐着一位挽着发髻,穿着白袍的道人,殷勤地欢迎大家入内抽签。
在我还不知道士为何物,崂山在何处的年岁,我就已经知道了崂山道士。这自得益于上美影在1981年制作的,那部同名的木偶动画片,后来我知道它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一众友人陪伴下,32岁的蒲松龄一游了崂山,他先生似乎也是先去的上清宫,再到的下清宫,与我们的轨迹相仿。他们很幸运,那次在崂山上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这是否启发了他对神仙的感悟,因而写出了那篇仙气十足但却讽刺假学仙道的《崂山道士》。
东汉经学家刘熙在他的《释名》中说,“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其字,人旁作山也”。如此看来,仙与山是不能分离的,所以中国古代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它们基本占尽了我国内地的名山大川。但祥查这些洞天福地,却是没有崂山的大名的。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能让崂山闻名的仙,显然是出现得有点晚的。那是在宋金时期,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而他传教的主要落脚点,便在胶东地区。其后全真七子中的两位四祖刘处玄和五祖丘处机先后来到崂山太清宫传道,崂山从此才名声大噪。
但我想,真正推动崂山成为网红仙山的那个仙,更可能是丘处机。这位全真道的第五位掌门人,他人生的最高光时刻,或在于他七十三岁高龄却千里迢迢地远赴大雪山与成吉思汗会面。这是我国宗教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他劝导大汗“去暴止杀”是否成功,还在其次,但他的人格魅力确应是感动了成吉思汗,使得以全真道为代表的道教,得了官方扶持,并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兴盛期,我想崂山道士,或也正是在此时间里崛起的。
如今的上清宫,还有个七真殿,便是在纪念那些为道教复兴,而付出努力的全真七子们。
从上清宫,继续往山上走一里地的样子,有一小亭。那亭处在两山之间,因而亭上呼喊漫谷回应,因而那亭又叫空谷回音亭。山爬到这里,大家也都是累了,忙不迭地进到亭中休憩。亭虽因回音而设,但也仅有同同欢喜地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呼叫,验证它的效果,对着大山说了许多胡话,逗得亭中的游客欢笑不止。
那亭在往上三百米,就到了明霞洞。那里也是崂山上清景区的最高处了。
别看明霞洞只是一个洞,但来头可是不小的,它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支派金山派祖庭。明代隆庆年间,金山派祖师孙紫阳弃释修道,重修明霞洞道观,并在此修行。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58年,孙紫阳得到明世宗召见,被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成为崂山土生土长的道士中职位最高的一位。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自然便可以开宗立派了,他因而创立了金山派,而这个金山派就是俗称的崂山派。
蒲松龄在《崂山道士》开篇中说,“闻劳山多仙人”,便也是这些在崂山上修行的金山派的道士们。还记得小说中有一个场景吗?“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而这样剪纸得月、邀娥共饮的仙人画面,或也是时人对崂山修行的神仙生活的一种向往吧。
全真道崂山派祖庭从明霞洞,下到缆车站那里,有个观海台,这里是崂山风景资源的绝佳所在。我们来崂山做什么?如果你不为修仙而来,那自然就是来看海的。站在泰山看日出时,东边茫茫云海会给人以海的错觉,但那不是大海。崂山这里是,尽管这山远没有泰山高,但也已经可以,看到海之无尽了,在大海的面前,再高的山也是无趣的。
我们是坐缆车下的山,那缆车线路很漫长,中间虽跨越几座石丘,但却一直能望到大海。那个玻璃缆车的前端车窗,就是我们的IMAX巨幕,今天放映的主体就是,海。在一座不算高的大山上,去慢节奏地感受海,是个很治愈的。
缆车下,也有一条下山的石径,或隐或现于山林之中。或许当年的蒲松龄,和他的朋友们一道就从这里下的崂山;或许他们就在这条路上,幸运地看到了海市蜃楼。我有时就在想,那些《聊斋》中的志异故事,会是他听到的真实吗?那些他笔下的雄文,不会也是他想象中的海市蜃楼吧?
下了崂山缆车,西行两里余,就到了下清宫,那里也叫太清宫。它才是崂山道教的集大成者,是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因而它是要另外收费的。
太清宫中的蒲松龄因为同同吵着要去海边游泳,所以我们在太清宫逗留的时间并不长。我觉得在那里找寻太清道德天尊,是过于专业的一件事,不过那里的高处却有一座老子像。前边说过的全真教四祖刘处玄和五祖丘处机,也过于高高在上了,不过那里也有丘祖石刻。如果求偶遇的话,不如遇到一个同己一样的普通人,斯文人也好,俏女郎也罢,在这里也是可以有的。
在太清宫,我就偶遇了蒲松龄,还有两位花仙子。
蒲松龄一游崂山之中,或也如我一样地感动于崂山的秀美,因而也如我一样地,不久之后又再来了崂山。这次他不是再从崂山匆匆而过,而是小住在了这座太清宫里,如此便又有了另一篇,人鬼情未了的神仙故事。
在太清宫,你是必须得知道《聊斋志异》的《香玉》的,因为它写的就是这里,当然当时在那里时,我对《香玉》此文也是没什么印象的,谁让那里边没有狐妖的。我也是回到北京,才又重读了那篇故事,而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是在文中,我又随着胶州黄生回到了下清宫,见到了高两丈的耐冬和丈余的牡丹,它们化成女郎,一个叫做香玉,一个叫做绛雪,她们与黄生,在着法相庄严之地,厮守着娇妻俏友的暧昧,这何尝不也是一种讽刺。
尽管满嘴说着是崇高道义,而在内心深处私藏着的,依旧不过是那一点点色欲下的温暖罢了。如此那座藏着大道的仙山,似也留下了一抹人间清欢的狡黠。
崂山下的海《青岛两日半》全集: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