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如同走路、吃饭、说话一样,是每个人的本能需求,社交是我们行动的重要动力。然而我们有时却特别的反感社交,我们喜欢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中自嗨。
这决不是个别的现象,其实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自由和独立的呼声传遍了全世界,只承认“原子自我”是唯一真实的,反感一切形式的社会关系,不要家庭,不要党派,不要政治,反社交这由来已久了。
问题便随之出现,“虚无”之病也迅速蔓延整个世界,这个病的症状有: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无聊,漂泊感,自恋狂,烦躁,无力感。
如何治疗这时代带来的疾病,我认为社交和对话才是根本药方。社交天性,如果你能发现它、呵护它、发展它、成就它,你才能治愈“虚无”。
《社交天性》导论部分我将分五次介绍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马修·利伯曼的大作《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喜爱连接?),并尽量结合自己的理解,通俗易懂的表达其核心观点,那么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天性的征程吧。
出发前,我们先来看看地图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1、2章是导论部分,从进化论和神经科学出发,向你展示社会痛苦、社会推理、个人信念等背后都有相应神经机制;
第3—9章是正论部分,展示人脑的三大适应性本能:连接,心智解读,协调。这也是人类社交天性的三个主要驱动力;
第10—12章是结论部分,从生活、工作、教育三个方面展示如何运用人类的社交天性。
下面我们先尝试想下这样两个问题:
你第一次失恋,是什么感受?
你在无聊没事干时,你在想些什么?
你失恋时,大概会觉得失落、难受、痛苦,甚至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你如果细心,你会发现这种感觉在其他地方也经常出现:小时候回家发现父母不在家,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念书,多年的好朋友背叛你,别人不带你玩,亲人去世,有人批评你等。
我们一般认为心理难过,是不理性的表现,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情绪,是精神上的不协调罢了。
但是,神经科学家发现,这种社会性痛苦与物理性疼痛,共用同一套神经网络,就是说,失恋的痛苦和骨折的痛苦,对于大脑来说是一样的。所以,你就会理解,对别人的批评,我们为啥会那么反应激烈乃至愤怒了,因为批评让我们感觉自己被隔离出社会了,这引发了我们疼痛神经。
你去医院,你会发现有个有奇怪的科目:“疼痛科”。我有一个同学,他一直就觉得自己某个部位莫名疼痛,但心肝脾肺肾都查了遍,就是找不到原因,只能吃止痛药。我就建议他去“疼痛科”看看,他去了之后,医生告诉他是“社会性疼痛”,问他是不是担心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或是有自卑。最后建议他多参与社交活动。
大脑中有“社会神经”,它帮助我们和别人连接一起,帮助我们理解别人想什么,帮助我们团结在一起。
《社交天性》导论部分在无聊没事干时,我们会本能的想干什么呢?
可能你会去想和恋人一起吃炸鸡的时刻;
可能你会去想起父亲愤怒的脸;
可能你会想到和朋友约好去钓鱼;
可能你想起要参加一次校友聚会;
可能你想起几年前某人欠你几块钱没还;
咦?你都在想一些与人相关的事。大概在你休息时,大脑自己不会浮现一组方程式,浮现一堆拉丁文,浮现一串数字符号。除非为了工作,你不得不去想这些。
神经科学家发现,当我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时,有一系列脑区比执行某个具体任务时更为活跃。这个区域被命名为:“默认网络”。它指这样一个事实:在你休息时,你的大脑并没有休息,而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这个默认网络支持我们的社会认知,帮助我们去了解他人和我们自己。
通俗说,我们的大脑一个“出厂设置”,而且这个设置,在我们空闲时就自动启动。我们的大脑天生就适合思考人际关系,而且是其中高手。
几乎没有人没有朋友,所有人都有朋友,友谊是个普遍现象。我们交朋友,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某些利益。不然就无法理解社交软件为何那么流行,也无法理解每年有那么多慈善捐款。
总结一下,社交是我们的天性,这个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几百万年来的进化产物。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天性,发展这一天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