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为什么跟你聊天,你总是打字,不累么?为什么不能发语音?
她说语音是有温度的,文字,没办法体会到我的感情。
我说我不喜欢发语音,也不喜欢听语音。
语音我都要一条条转成文字看,耽误事,所以我也不想耽误别人的时间。
两个人相处,一个喜欢发文字,另一个喜欢发语音,确实会造成困扰。
因为隔着屏幕,看不到对方表情、动作、声音。
对高敏感又喜欢语音的人来说,文字是有杀伤力的,哪怕只是没有发表情包或者用语气词,对方可能就觉得你是不高兴了。
对于喜欢文字沟通的人来说,扑面而来的语音消息,也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视觉上充满压力。
我不解读别人为什么喜欢发语音,我想表达一下我为什么不喜欢听语音。
首先我是一个视觉动物,听东西容易走神,往往听一遍过去感觉啥也没听到。
比如平时听课,更喜欢听视频课,听语音我要先把它转成文字,然后边看文字边听语音。
我也不听书,只看文字版的,因为听一遍,啥也听不着。
听只听故事,用来帮助睡眠或者当个洗澡背景音用。
所以微信语音会给我带来的第一个困扰是:我经常一遍听完不太清楚别人表达的是什么,需要反复听好几遍。
后来我就不打开语音播放了,直接改成转文字,所有来的语音,我直接转文字看。
一眼看过去,大概的意思就只知道了。
即便可以转文字,也有不方便的地方,转文字需要等待时间,你这边转一条,那边又来一条,然后转的文字还有错别字、嗯啊等口头禅、标点符号断句错误,读的时候还得读好几遍才能理解。
第二,听语音比较浪费时间。
传达同等信息量的前提下,听语音消息所消耗的时间远远多余直接阅读文字消耗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阅读文字一秒看十个字是小菜一碟的,也就是100个字,八九秒就看完了。
语音要多常时间呢?正常语速一般一秒说2-3个字,再加上有各种重复和这个、那个口头禅,一般100个字需要25秒。
所以看文字的效率会是听语音的至少3倍以上。视觉分辨速度远快于语音分辨速度。
这里面还没有算手动一条条打开所消耗的时间,听一条到另一条之间思考和停顿的时间。
而且,暂停成本也很高。
看文字随时可以停下来再继续,语音如果是自动播放,一旦被打断,就不知道放到哪了,前面说了什么,就要重头再听一遍。
听觉相对视觉,更难以切换上下文。
我要花的时间就更长了,因为很多时候一遍没入脑子,还要听第二遍的,十几分钟的语音我要花费到半个小时来处理。
如果是文字,几分钟就搞定了。
第三,有很多不方便听的时候。
发语音的人可能默认你在一个休闲状态,随时可以打开手机听语音。因为我是自由职业嘛,但自由职业不是没有事情做的呀。
可能在做咨询,可能在商场,可能在听课,可能在跟家人吃饭、可能在候车室、可能在赶路...
这个时候听还是不听?不听,万一有啥重要的事情呢?
好多年前有一回在地铁上,听语音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扬声器播放模式,外放声音很大,哇,那个尴尬。
在高铁站也经常见一边把手机举到耳边听语音,一边刷身份证进站的。
第四,不方便查询或保存
文字记录,当你想找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个方面的聊天记录时,直接翻看或关键词搜索就能找到。
语音就不行了,你得一条一条重新听,去分辨到底你要找的信息在哪一条语音当中。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长且高频语音信息是一种负担和困扰。
偶尔个把两条是没有问题的。
写在最后: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给对方发文字,对方给你回语音,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不被尊重、不平衡”的心理。
双方都会。
发语音的一方认为语音是有温度的,能更好的传达情感,能听到语气,文字是冰冰的,文字里再温暖的善意,也可能被误解为敷衍和不理解。
发文字的一方会觉得明明发语音会带来阅读不便,你还总是发语音。
所以如果出现不一致的行为,要及时沟通。
把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告诉对方。
不然,都活在各自的认知里面,一味的追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喜好来做事,就会产生不理解、不满和评判。
然后再启动各种信念,觉得对方不在乎自己,不爱自己,欺负自己,或者觉得自己不够好,然后无限循环。
如果非发语音不可,这两种情况我是可以接受的:
1、当对方遇到开车等特殊情况无法打字的,用语音说明情况,可以接受。
2、对方征求过我意见的,可以接受。
一般情况下,我遇到文字解释不清楚,然后又不紧急的事情,会文字先问对方一下:你方便听语音吗?或者:下面的内容我发语音给你,你空的时候听就可以。
文字告知对方,第一,让对方有个心理准备,下面我要发语音给你了;第二,这条语音不着急,你可以空的时候再听。
如果是紧急重要的事情,还是打电话或者微信语音连线沟通比较好。
当然,如果我了解到对方有听语音的需求,以后在一些聊家常、扯闲篇且日后无需反复收听或者需要检索的沟通中,也会尝试多发发语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