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是天之骄子的摇篮,清华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饱含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和向往……在清华的天空上,有太多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治国之俊,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照亮中华大地。这所百年名校为何时至今日还能有如此魅力,也许我们能从《大家小絮》中获得答案。
这本《大家小絮》讲解了大量20世纪50至80年代的清华风物。由清华第一对教授夫妇张维、陆士嘉之子——张克澄撰写。作者父亲张维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家,作为清华副校长、两院院士、深圳大学首任校长的他同样为人谦和,安守本分。作者的母亲陆士嘉,是世界流体力学鼻祖普朗特唯一的女博士生,她的一生谦虚而低调,在第二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陆士嘉由严济慈、周培源、钱学森等7位推荐获选,却以年龄偏大为由让给了年轻人。令人想不到的是,张维夫妇是高晓松的外公和外婆,作者是高晓松的舅舅。当年,高晓松曾公开表示:“硕士级别的在他们家基本上就等同于一个文盲。”这话说的确实不过分。
张克澄出生于天津,后来才随着父母移居清华园。他自孩童时期便浸淫在大家云集的清华校园内,华罗庚、钱学森、林同炎、蒋南翔、黄克智、季羡林……从科学到教育,从医学到文学,这些大家们的学识、品格镌刻在了张克澄的心底。这吸引着他晚年时再度回到清华园,并在古稀之年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大家小絮》。对于读者而言,书中的大家都过于遥远,只可抬头仰视,然而对于张克澄来说,他们或是邻居,或是师长,或是忘年交,或是玩伴……所以他笔下的大家们的形象鲜活而可亲,展现出很多不为人知的烟火气。
张克澄首先用一章的篇幅谈到了自己的父母,即让高晓松觉得“硕士算是‘文盲’”的家史。其中一件让张克澄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在二战接近尾声时。那时,盟军即将进入德国,张维夫妇准备离开柏林。临走前,房东玻尔夫妇设宴为他们饯行,称盟军不允许德国人持有贵金属,请求张维夫妇带走他们积攒多年的白金,之后再设法还给他们。张维夫妇当即允诺,带着重达1.75公斤的白金在炮火声中漂洋过海,途经瑞士、法国、越南才辗转回到国内。十年后,他们将巨款安然无恙地还给它的主人。诚实、大义从此成为他们身上的标记,在德国学术界迅速传开。
除了这对学霸父母,清华园中的许多大师、挚友也给了张克澄重要的启迪。清华校长蒋南翔,在粮食短缺连自己身体也不好的年代,还关注着清华女学生的健康。他用一句“她们是共和国的母亲,她们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人们看到了蒋校长的责任担当。钱三强的夫人,清华物物理系才女何泽慧,在文革期间把分配到的敲钟任务做到了科学家的精度,每半小时,准时敲响,分毫不差,在任何小事上都像履行科学家的职责一样对待。为学习英语发明复读机的钟道隆,毅然放弃专利。复读机火遍大江南北,伴随着诸多学子度过了学生时光,但它的发明者钟道隆却自始至终分为未取。这展示了他们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大家们的后代多才俊,不是因为遗传基因好,而是因为勤奋。在《和科学家裸婚,是一种什么体验?》一文中,张克澄讲述了中科院院士黄克智一家的故事。黄克智的三个孩子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博士。黄克智说,孩子教育得好,主要的功劳在于妻子陈佩英。陈佩英也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当年“裸婚”嫁给了一穷二白的黄克智。对于家庭教育,陈佩英的总结主要有几点,即从小不宠惯孩子,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对他们进行是非美丑的分辨和教导;坚信“勤奋才能多产,耕耘才有收获”;坚信共同扶持、有情有义,才能成就幸福人生。
清华园里大师的小故事,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故事中透着大精神,大师们的为人,治学,爱国奉献,淡泊名利,忘我工作,提携后人的精神与传统,真实、生动、鲜活地跃然纸上。很多故事如今看来像是天方夜谭,却能让读者如同置身那个年代,感受大师在你我身旁。读完这本书,不禁让人感到,书中大师们的品格如一盏盏指路的明灯,一直照亮着清华大学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路。
关键词:每日一读,一往情深,庸辉华夏,理君博士
上庸君(shangyongjun1)与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微博、简书等多家新媒体同步,每日呈献每日一读、一往情深、庸辉华夏、理君博士等美文,供大家乐读与评论。敬请关注和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