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6日,作为新成员,我第一次走进教育部领航名师——宋玉玲名师工作室,第一次认识了我眼中的专家级导师——宋玉玲校长。她和蔼、亲切,治学严谨,用自己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我们,用她扎实的专业学识指导着我们。身为团队的一员,我倍感荣幸。在参加工作室的活动中,我认识了工作室很多优秀的同仁,目睹了他们卓越的风采。在学习结束后,我写下了这次研修的感悟:“从来没有像此刻那么迫切地想成长。”或许,这也是我此次研修路上获得的最珍贵的东西——成长内驱力。
在一年的成长中,我有收获的甘甜,也有荆棘丛生的苦旅,但每一次经历都记录了我成长的脚步。或深或浅,都是值得纪念和回味的。但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我的第一次说课故事,因为这次经历,让我建立了专业自信,让我在失败的路上重拾了信心。也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说到这次说课的故事,真可谓五味杂陈!接到说课任务,内心无比忐忑。《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经验缺乏,说课经验缺乏,是我需要应对的两个挑战。经过第一轮四到六年级未来出版社教材的研读、说课稿的撰写,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些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正当要进行再次修改时,接到通知,内容换成了部编版教材。年级由四到六改成了一二年级。面对学校的加班任务和压在头上的说课任务,我彻夜难眠。而此刻已是7月16日凌晨1点。先干最紧急的任务:写说课稿。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理论指导行动,理论先行!我打开了《2109最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开启研读之路。课标读了五遍,教材和教学用书看了五遍。已是凌晨3点。为了不影响第二天参加教育部领航名师宋玉玲校长的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我选择先睡觉。
7月17日,参加完活动已是晚上10点半,我接到任务,第二天要在研修活动现场说课。初稿都未成型,如何站在台上?晚上11点半,安顿好了孩子,又一次开启加班模式。研读、思考、撰写……凌晨4点,初稿完成,课件完成。看到自己蹩脚的作品,心里又是一阵忐忑。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再做修改显然已是不可能实现,果断选择睡觉。
7月18日上午,这个难忘的上午,让我此刻想起来,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难过。上台后,想为我的这个初稿解释点什么,但由于真的没有准备好而语无伦次,出师未捷。开始展示了,我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了展示。说课结束了,敏感的神经感受到了周遭刺人的眼神和内心否定自己的声音:“我真的不行”!
研修活动在我的纠结和无助中结束了,晚上11点半回到家,我的灵魂一直处于游离状态。又是一个彻夜难眠的夜。我又一次感觉被困在孤岛上正在面对生存的挑战,更或是溺水者,即将面临身亡的威胁。退缩?放弃?不!现实的种种,不允许我选择放弃。静静地分析自己的现状:我的优势在哪里?我有逆袭的资本吗?我如何从这样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回望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很多时候,不都是这样咬牙坚持,挺过来的吗?努力就有一万种可能,不努力就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永远跌倒爬不起来。睡觉!睡饱了明天加速奔跑才有力量。笃定的信念,居然让我睡得很踏实!
7月19日,上午7点半,起床洗漱后接着干!我又一次捧起了教材,站在班级学生的角度上看教材,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我能行”无疑是本课内化于心最重要的元素。如何具体实施呢?如何定一个清晰的,符合学生学情的具体目标呢?我又一次打开了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站在教师的角度研读。越读,“教什么”的概念越清晰,越读,“怎么教”的方向越明确。课程标准中对本课内容有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鼓励自己不断进步,并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课标中对“怎么教”也有清晰的定位。课程要体现: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活动的真实体验中习得“我能行”。要选取学生的生活体验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教材进行补白,或者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还需要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教学活动中还要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发现了藏在课标中的这些密码,我兴奋极了!至此开始了第二稿的撰写。稿件一气呵成。再读课标,那句:“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跳入了我的眼帘!何不将这个理念提炼成我说课的主题呢?于是:“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做个自信的自己”,这个主题应运而生!有了这个主题,需要我站在课程的高度再回看这节课的方向和思路,于是第三稿的思路又成型了!修改好了,拿到学校请晓蓉校长给我指导,她告诉我:“说课要不拘泥于说课形式,跳出教材站在新的高度看说课,还要做到语言精练。”她的指导,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刘霞老师的指导:“要将课标、学情结合起来制定教学目标,找到课标和教材的融合点”。也给了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启发。四稿、五稿、六稿……改完一稿,读课标,改完一稿,再读课标,每次对照,我都觉得向课程的方向又进了一步。第九稿完成的时候,我内心对自己有了信心。
7月20日下午4点半,所有的说课教师齐聚酒师附小。二次说课,在场的领导和专家对我给予了肯定,导师宋玉玲校长又给我的说课提出了新的建议:将活动过程再充实,感觉太空了。回到家,找到说“教学过程”的部分,再次研读教材、教参,此刻,目标螺旋上升的概念跳入脑海,何不将活动二体验“我能行”的过程放在活动三?那活动二又如何安排呢?这时,我想到了从学生简书日记中寻找鲜活的素材这个办法。打开班级微信群,那么多的日记中,有许多与“我能行”的内容息息相关!多好的素材!就把学生生活中“不能行”的实例原汁原味地放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进而解决问题。这不就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特点了吗?而且,环节二需要对后面的环节做铺垫,才能真正使目标螺旋上升,层层递进。这样设计活动,学生才能深度参与,并真的体验从“我不行”到“ 我能行”。有了这些思考,我果断直接将既定的活动二体验参与的内容换到活动三,在活动二中加入了学生简书日记的鲜活实例,以此将教材中所列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将找到的班级学生的素材放入课件。改完了,我长舒一口气,这个晚上,我第一次觉得心里的不安情绪有所缓解,我的灵魂有了安放的地方。
7月21日,我重点从课件改起,尽量做到图片文字化,结构清晰化。下午4点半,我们几个说课的老师来到一中艺术楼阶梯教室进行了第二次正式演练。每次出场,都能看到新的进步,每次出场,都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和提升空间。指导专家对我的评价,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能停止往前走的脚步!
7月21日,省级教材培训正式在油田一中拉开了帷幕。我在紧张学习的空档,开始背诵稿件,期间,我请油田教育分局教研室的领导和老师又给我的说课进行了最后的指导:加入共学单实践环节,使本节课目标真正落地,传频技术的使用,使展示环节锦上添花。这些建议,又带给我更深的思考和更强的行动力!设计共学单,放入课件,稿件中加入实践活动的部分,并用一两句简明扼要的话将意图说清楚。手机传频功能设定好,一切都准备就绪,我知道,明天的展示,还会有新突破!带着信心继续背稿件。
7月22日,我以十足的信心站上了展示的舞台,用最佳的状态完成了本次说课任务。站在大家频频拍照的舞台上,我欣慰地笑了!
五天时间,还未睡觉,天就亮了,还未吃饭,天又黑了。哭过,笑过,坚持过,收获了!真好!在风雨兼程的路上,我终于破茧成蝶!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望这些心路历程,一件件,一桩桩,每个镜头都让我不舍得从记忆中删除,因为,他们记录着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我发现:只要努力,前方总有惊喜等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