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飞,原名司徒传,祖籍广东开平。1912 年 5 月 5 日出生于广州潮音街一个药商家庭。1926 年自广东省无线电学校毕业后,毅然从军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在第一军军用电台任报务员,随军征战上海、宁波、徐州、济南、天津、北平等地。1928 年 7 月北伐胜利后,奉调广西梧州云盖山军用长波无线电台,任报务员。1932 年春起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汕头无线电台特级报务员。1933 年接触摄影,1935 年 6 月加入上海摄影团体 " 黑白影社 ",1936 年秋考入上海美术学校西画系。1936 年 10 月拍摄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在刊物上发表后引起震动。1936 年 12 月、1937 年 6 月分别在广州、桂林举办个人影展。抗战爆发后前往太原,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赴八路军 115 师采访刚刚结束的 " 平型关大捷 "。1937 年 12 月正式参加八路军。194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1950 年 3 月 4 日因枪杀为其治病的日籍医生被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处处决。1986 年 5 月、6 月,原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原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别判决给沙飞恢复军籍和作出恢复沙飞党籍的决定。
热血青年 志在振华
沙飞出生于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父亲是一名正直、开朗、具有爱国思想的药商。沙飞高小毕业后进入广东省无线电学校学习,他喜欢文学,爱读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北伐战争前夜,广州的街头,群众游行示威,学生发传单、贴标语处处可见,反帝爱国热潮风起云涌,少年沙飞深受感染。他在 1942 年 3 月申请入党时向党组织递交的《我的履历》 中写道:" 在学生时代,因为是处在广州,故‘五四’、‘五卅’、‘大革命’虽因当时自己年幼识浅,但多少还是受到一些影响的。这时期,特别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教育和奋斗创造的精神使我易于接受。" 因此,1926 年沙飞自广东无线电学校毕业后,毅然决定从军,参加北伐,打倒军阀。当时年仅 14 岁。
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年少的沙飞任报务员,随军先后转战上海、宁波、 徐州、济南、天津、北平等地。两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他的胆识和体魄,也磨炼了他的雄心和壮志。
1928 年 7 月北伐胜利后,沙飞先后奉调广西梧州云盖山军用长波无线电台,国民政府交通部汕头无线电台任报务员 、特级报务员。热血青年沙飞工作之余,非常关心时局," 九一八 " 事变、" 一二八 " 抗战是他与同事经常谈论的话题。其间,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王辉相爱了。王辉最崇拜 " 鉴湖女侠 " 秋瑾,沙飞便叫她慕秋。因为沙飞 " 忧国忧民 "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王辉便称沙飞为 " 振华 "。1933 年 3 月,两人在汕头登记结婚,随后买了一架照相机去度蜜月,从此沙飞开始业余学习摄影,并由此走上了摄影道路。
选择摄影:" 我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 "
受鲁迅、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影响,沙飞早期是想做一个革命的文艺青年,后来他又喜欢上了电影和木刻。学习摄影伊始,他假日带着家人、孩子出去拍照。之后他的目光转向了社会底层,镜头开始对准劳苦大众。1935 年 6 月,沙飞加入了上海摄影团体黑白影社,陆续参加了黑白影社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摄影作品展,展出《图案》、《渔光曲》、《码头工人》、《辛苦为谁忙》、《生命的叫喊》、《乌云遮不住太阳》等摄影作品。
1936 年初,沙飞看到了一本外国画报,里面的几幅照片震撼了他:那是 1914 年 6 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菲迪南大公到访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族一青年用手枪打死的情景。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当时一个摄影记者恰好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沙飞激动不已,同时他看到当时国内出版的画报却是 " 无聊帮闲的甚至是反动的 ",终于 " 决心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 ",用摄影作为斗争的武器,通过画报的发表和展览方式去改造旧社会,改造旧画报。他要 " 用照相机记录历史 "。
1936 年 6 月,沙飞赴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南澳岛拍摄了数十张全国最早以 " 国防 " 题材为主题的照片,并陆续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和《中华图画杂志》上发表,体现了沙飞特有的国防敏锐性和民族危亡感。
1936 年 6 月 1 日,上海举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邹韬奋等一批名人志士发表公开信,要求团结抗日。上海已成为抗日救亡的主阵地。沙飞抱着做一个 " 前进的摄影记者 " 的热情,于 8 月只身来到上海。
到上海后,沙飞一边进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求学,一边投寄一些照片和通讯给进步刊物。
1936 年 10 月 2 日至 8 日," 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 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举行。8 日,沙飞在会场第一次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并拍摄了第一组新闻照片《鲁迅与青年木刻家》。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逝世后,沙飞强忍悲痛拍摄了鲁迅先生的遗容、鲁迅先生葬礼和上海各界悼念鲁迅先生的集会。沙飞要将自己拍摄的有关鲁迅先生的照片投稿,他要给自己起一个笔名。" 浪漫性情浪漫游,寄情湖海与山丘,羞与众生同媚世,心中惟有梦中人 ",这是他在自己一张照片背面的题诗。" 梦中人 " 是他钟爱的摄影,他渴望自己能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沙飞——就叫 " 沙飞 "。
署名 " 沙飞 " 拍摄的照片很快分别在《民国日报》《良友》《作家》《时代》《生活星期刊》《中流》《光明》《时代画报》 《中华图画杂志》等刊物发表,引起社会轰动。" 沙飞 " 诞生了,他一举成名。
精神导师鲁迅先生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激励着沙飞,恶劣的环境终不能磨灭沙飞的志愿。离开上海,1936 年 12 月 3 日至 5 日,沙飞第一次个人摄影展览在广州长提基督教青年会举行。" 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我总想利用它来做描写现实诸象的工具。" 这是沙飞《写在展出之前》里的一句话。这次展览展出摄影作品 114 幅,其中 " 纪念鲁迅先生 " 作品 26 幅," 国防前线南澳岛 " 作品 20 幅,社会生活作品 52 幅,风光静物作品 16 幅。展览引起震动,很多人在留言簿上留言,称这次展览是中国摄影史上的一次 " 革命 "。关于这次影展的作用,沙飞在《我的履历》中写道:" 这次的影展,确实是改变了中国旧影展的面貌的,因而获得了许多好评 ……A、扩大了鲁迅先生的政治影响,B、南澳岛形势的照片使同胞提高了民族警觉性、C、大众生活照片使观众提高了正义感和对现社会之不满 ……"1937 年 6 月 25 日—— 27 日,在广西桂林,沙飞举办了第二次个人影展,展出摄影作品 100 幅,其中 " 纪念鲁迅先生专题 "20 幅," 华南国防前线南澳岛专题 "18 幅," 儿童节献画专题 "8 幅及大众生活作品 54 幅。影展闭幕后的第十天," 七七卢沟桥事变 " 爆发。8 月 15 日,《广西日报》刊登了沙飞的文章《摄影与救亡》,他在文章中写道:" 谁都知道,在国家如此危难的今日,要挽救民族的沦亡,绝不是少数人所能做到的事。因此‘唤醒民众’是当前救亡运动的急务。…… 摄影即具备如述的种种优良的特质,所以,它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 接着,25 岁的革命青年沙飞抱着抗日救亡的激情,毅然北上,奔赴抗日前线。
我军第一位专业摄影记者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 年 8 月 22 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八路军正、副总指挥,全军编制共 4.5 万余人。八路军总部及下辖三个师东渡黄河,挺进晋北、晋东,被列入第二战区序列。阎锡山为司令长官,朱德为副司令长官。山西的抗日救亡活动非常高涨。
沙飞 8 月底到达山西,住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广东人温键公、宋维静夫妇家,于 9 月下旬拜访了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全民通讯社负责人、" 七君子 " 之一的李公朴,担任了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9 月 26 日前线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来,沙飞兴奋不已。他以全民通讯社记者身份,赶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见到了主任彭雪峰,要求去前线采访。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他最后抵达八路军 115 师驻地,采访了政委聂荣臻,拍摄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战的胜利品》等作品。他对八路军官兵一致、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感触颇深。10 月中旬,国民革命军晋北战场全线败退后,八路军 115 师以五台山为中心,开始创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沙飞听闻后再次来到五台山采访,12 月在河北阜平正式参加八路军,成为人民军队中的第一位专业摄影记者。聂荣臻非常爱才,重用非共产党员沙飞,任命他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
解放区第一次摄影展览
在《抗敌报》社,沙飞除了编报,用文字宣传鼓励军民抗日外,坚持搞新闻摄影。1938 年 4 月《抗敌报》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划出,沙飞调离《抗敌报》,成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随军新闻摄影记者。1939 年 2 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成立,沙飞任科长,新闻科战友有从延安来的罗光达。这是解放区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
1939 年 1 月 1 日,沙飞和罗光达在晋察冀军区驻地平山蛟潭庄,举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这是解放区举办的第一次摄影展览,也是中国人民革命摄影史上第一个抗战照片街头展览。照片就在村里大庙的墙上挂起来,观看的人很多。聂荣臻来到现场,听到群众议论,兴奋地对沙飞说,形象宣传作用大,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照片。为了放大照片,沙飞用一个破照相机镜头制造了一台日光放大机,和罗光达一起把睡觉的房子布置成暗室,白天用被子、毯子挡住门窗,晒印照片。一张照片放十几分钟,用脸盆、碗只能放八寸的。聂荣臻看了说很好,多放些,几十张一套,有人回延安,带回去,外宾来就送照片,什么也没这珍贵。随后聂荣臻将这些基本由沙飞拍摄展览的照片送往重庆和延安。
沙飞的战友罗光达回忆:巡回展览和对外发稿成为新闻摄影科两项经常性工作,每年要往外发很多照片并举行展览。据 1941 年上半年统计,由军区统一寄发到延安、重庆、苏联、菲律宾、越南等地的新闻照片有 3000 余张,利用召开各种群众大会、赶庙会、赶集、部队俱乐部、街头等场地,举行照片展览 50 次。
创办我党我军第一个抗战摄影画报
《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成功举办后,为了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战斗作用,沙飞提出创办一种新的画报,反映抗战的现实生活,得到了聂荣臻的支持。1940 年 10 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创办《晋察冀画报》。1941 年 5 月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集沙飞、罗广达、赵烈等开会,传达聂荣臻的指示和军区决定,宣布成立《晋察冀画报》筹备组,沙飞全面负责。在 1941 年 7 月摄影科开办的第一期新闻摄影训练班上,沙飞说:时代赋予新闻摄影工作的重大任务,在于把我军民各界在华北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持久论、坚持统一战线 …… 情形,把日寇一切残暴与阴谋以及敌伪军的厌战反战等事实反映出来,并广泛地传达到全国和全世界,使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民知道在华北敌人的后方,有这样广大和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 摄影要为抗战胜利服务,激励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1942 年 1 月沙飞、章文龙、赵烈、赵启贤参加了由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宣传部部长召开的专门会议,研究了《晋察冀画报》的编辑方针与任务。沙飞随即领导战友投入画报社紧张的筹备工作,整理照片资料、组织稿件等。当时他已经是肺结核活动期,但他全然不顾,坚持出去采访,以致回来休息的路上吐血。他 1942 年 3 月发表在《晋察冀画报时事专刊》上的新闻报道《滚滚的滹沱河》,就是在病床上完成的。沙飞给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潘自力写信,表示自己虽然吐血,但要做好工作,搞好摄影。
1942 年 5 月 1 日晋察冀军区宣布《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平山碾盘沟成立。沙飞任主任,罗广达任副主任,赵烈任指导员,何重生任总技师。创刊初期,画报社有 100 余人,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个部门。同年 6 月 3 日,沙飞加入中国共产党。
7 月 1 日,《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装订出了第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7 月 7 日,装订出版了 1000 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当天画报社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边区政府给《晋察冀画报》社颁发了奖旗、奖状。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为 16 开本,全册 94 页,文字说明中英文对照,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画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 5 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刊登的照片包括八路军初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的各种战况,如收复涞源、蔚县、喜峰口、平型关、紫荆关、插箭岭、妙峰山、西斋堂等城镇要隘,几次著名的战役——黄土岭战斗、大龙华战斗、百团大战、陈庄战斗等,有边区子弟兵战斗生活、狼牙山五壮士、群众支前、青年参军、军民鱼水关系等,有对日寇暴行的控诉、八路军优待俘虏及敌伪投诚、日人反战同盟支部活动,还有外宾来访、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战斗生活以及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的珍贵镜头。
画报刊登新闻照片共 150 余幅,分别由沙飞、罗光达、石少华、吕正操、赵烈等人拍摄,其中沙飞作品 80 余幅。封面和封底分别是彩色套版的由沙飞拍摄的《塞上风云》和《沙原铁骑》。为了避免给人造成画报社记者太少的感觉,沙飞还用了眼兵、孔望、路涛、白桦、静子、秋子、红叶、黄芬等笔名。
《晋察冀画报》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是在频繁地反 " 扫荡 " 的残酷战争条件下坚持出版的,它以反映抗日战争的新闻照片为主,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个抗战摄影画报。
战地记者:人在底片在
沙飞视摄影底片为摄影工作者的生命。他拍摄的鲁迅先生的照片底片,一直珍藏在一个小铁盒子里,随身携带 14 年,至死相伴。在画报社,他强调:" 摄影底片是画报社的命根子,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缩影,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实行‘三光’政策的历史见证,是教育子孙后代的珍贵资料。" 规定 " 人在底片在,一人倒下,另一人背起,保证不损坏、不遗失 "。
从建立摄影科那天起,沙飞就规定底片集中统一管理,采取防污、防潮、防失散的措施。开始只有几百张底片,他提出要找防潮纸,自己动手制作底片套,编号码,用油布包起来,装在小盒子,随身携带。后来成立了画报社,加上各军分区也先后建立了摄影组织,底片越来越多,配备专人冲洗底片、洗印放大照片和保管底片,要求严格。行军作战时,用双层油布包起底片,装入缴获的牛皮背包内,外面再盖上油布,防雨又防晒,过河时也不会弄湿。底片从不坚壁,也从未将底片装箱由驴子驮运过,由专人负责背装底片的背包,明确规定 " 人在底片在 "。若背底片的人发生意外,事先已指定好另一人接替,背底片的人必须和社领导一起行动。
1943 年 12 月 9 日,日军扫荡平山县柏崖村,见形势危急,沙飞背起两个牛皮包的底片,在枪林弹雨中冲出重围,跌下悬崖,冻伤了双脚,几乎致残。沙飞和他的战友用鲜血乃至生命保存了珍贵的底片,抗战期间在晋察冀地区拍摄的数以万计的新闻照片,至今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在解放军画报社,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珍贵和丰富的影像资料。毛主席曾称赞画报社的工作说:" 你们把战争年代的底片、珍贵的文物资料保存下来是一大贡献。"
战地摄影 定格历史瞬间
自 1937 年 12 月始,沙飞历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在十余年枪林弹雨的岁月中,他以相机为武器,视摄影底片为生命,深入战斗前线,走入边区军民生活中间,拍摄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见证祖国遭受的苦难,讴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他先后拍摄了《向敌后挺进》《长驱出击》《进驻浮屠峪》《白求恩与小八路》《青纱帐里》《将军与幼女》《给英雄戴花》《麻雀战》《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战斗在花塔山上》《军调执行部三人小组成员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在张家口》…… 数以千计的摄影作品。最为著名的,除了他拍摄的鲁迅先生的珍贵组照,百团大战中战地组照,还有记录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 ·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的战斗和生活,留下了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那感人的场景。
1938 年 6 月,诺尔曼 · 白求恩率领医疗队从延安来到晋察冀军区驻地,9 月建立了山西无台松岩口模范医院,沙飞拍摄了白求恩及模范医院许多生动的镜头。沙飞能用并不流畅的英文与白求恩交流。白求恩也喜欢摄影,他来中国前买了一个新型的带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照相机,到来后自愿成为八路军的一名业余摄影战士。沙飞与白求恩两个异国影友在这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千方百计把拍摄的照片向延安、重庆、敌占区和国外发稿,使全中国和世界人民了解八路军在英勇地抗战。
1939 年 11 月 12 日凌晨,白求恩因手术感染医治无效,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沙飞赶去向白求恩做最后的告别,他轻轻摘下军帽,肃立默哀,并拍摄了白求恩的遗容。白求恩在致聂荣臻的遗书中表示:照相机给沙飞。
1940 年 11 月白求恩逝世一周年之际,沙飞在唐县军城举办了《纪念我们的国际朋友白求恩摄影展览》,展出自己和战友拍摄的记录白求恩活动的照片 50 幅,以及白求恩摄影遗作 28 幅。沙飞用白求恩遗赠的相机记录下这次影展。
1940 年 8 月,八路军发起大规模破袭战,百团大战打响。
沙飞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拍摄了大量前线照片。后来聂荣臻担心他在前线出危险,去电要沙飞随司令部行动。沙飞刚回到司令部,看到聂荣臻司令员正在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她们原来是三团一营的战士们在炮火中救出的,聂荣臻司令员正准备派人送还敌方。当时围观群众很多,沙飞一边抓紧时间拍照,一边让战友冀连波维持秩序,对他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将军与幼女》(又名《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组照 1941 年 6 月在《解放画刊》第 2 号发表,1942 年 7 月 7 日又在《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发表。
沙飞曾经感慨地说:关于孩子,在抗日战场上有两件类似而又截然相反的事情,一件是在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照顾并且送还了被我军救出的日本女孩子;另一件就是在柏崖惨案中,日本鬼子把两个(中国)小孩扔进开水锅里煮死。这是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鲜明对照。
悲剧谢幕 蒙冤三十余载终昭雪
1948 年 5 月,沙飞因积劳成疾,因肺结核入住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从此再未出院工作。
1949 年 12 月 15 日,在石家庄和平医院开枪打死为他治病的日籍医生津泽胜。
1950 年 1 月 10 日,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做出开除沙飞党籍的决定。
1950 年 2 月 24 日,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沙飞死刑。
1950 年 3 月 4 日,清晨,在石家庄郊区被处决,时年 38 岁。随葬的有他生前贴身保存 14 年的鲁迅的照片底片。
1986 年 5 月 19 日,原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判决:…… 此案经再审查明,沙飞枪杀津泽胜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的,其行为不能自控,不应负刑事责任。原判认定沙飞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政治上极端落后,并以 " 蓄意谋害 " 判处其死刑是错误的,应予纠正。为此,判决如下: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一九五 0 年二月二十四日法字第 9 号判决,给沙飞恢复军籍。
1986 年 6 月 11 日,中共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做出恢复沙飞党籍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