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一场辩论赛,辩题是:“知道的知识越多,就越是世界的宠儿/孤儿”。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先来说一下这次两方的观点,当做记叙文来书写。正方,认为知道的越多越是世界的孤儿,从主观感受下手,举出三点:
1.懂得越多,越是曲高和寡,越是孤独。
2.懂得越多,越知道知识的无尽性,越是觉得渺小,越是孤独。
3.懂得多,看得透,却无法讲给那些无知的人们,无法唤醒沉睡的人们,所以孤独。
反方,认为知道的越多越是世界的宠儿,从客观资源入手,举出两点:
1.懂得越多,越能获得别人的认同,被别人宠爱。
2.懂得越多,越能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越能获得更多社会资源。越是世界的宠儿。
人会思考和表达,然而思考和表达本身就是孤独的。
从辩题论点的说法来看,人的孤独有主观、客观两种。不过细分来,主观的更偏向孤独或寂寞,而客观的更偏向孤立或孤单。正如他所说:
孤单可以被陪伴化解,而孤独却是永恒的。
当时正反两方围绕着几个例子展开了辩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何炅的例子。何炅情商很高,知识渊博,常能在别人场面一度尴尬的时候成功化解,因此遭众人宠爱,知乎好评如潮,因此反方认为这是世界的宠儿。
可是换过来思考,是大家宠着何炅吗?是世界给予其以温暖吗?是何炅宠着世界罢了。真正的成熟,不是知识渊博、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后给世界以怨,给世界以恨,而是给世界以温柔。
与自己促膝相谈,与孤独握手言欢
讲了这么久,我们应该明晰一下什么是孤独。
首先,先来看一下所有人都能改的百度词条的定义,不过这也反映了大多数人的看法:
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这里显然有一些偏颇与主观的色彩在里面。在笔者看来,孤独就是没有人能理解你的状态。更细化说,是当你得知没有人能理解你之后,你的思想精神状态。举个例子说:
如果你现在与群众完全一样,彼此共情,彼此理解对方的知识与意思,彼此拥有一样的品质,具有人类高级社交需求的愉悦。现在你去看了一场电影,世界观改变。在这一刻,你已经无法与他们进行交流,但是你依旧会很兴奋地想要告诉他们今天的新发现与新思想,这时候只能叫做“不同”;然而当你回去,将这等新鲜事物讲给众人,而众人却未能理解,素质低下、心怀不轨者甚至奚落嘲讽,这时候当你意识到自己无法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你的状态就是“孤独”。
在得到知识之前,我们之间是交流、讨论,我们是彼此交换思想,彼此理解。
在得到知识之后,我们之间是仰慕、膜拜,我们是彼此的孤独。
我们可以知道很多,获得很多,可是无法分享。
世界是多样化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可能在少年时鲜有孤独,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一张张纯净的白纸,白纸与白纸之间比红纸与绿纸之间更容易共情,就好比一个人小的时候可以与黑道混在一起,觉得很有趣,也可以和白道混在一起,觉得很有趣,但是一旦他成为了这两者中的任何一员,他就再也不会理解认同另一面的价值观了。
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只有非长大不可的人生
人类有自己内在的问题,自大是一个,自私是一个,孤独也是一个。
下面阐述一下我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理解:
人类社会已经早已超出了基因频率所能描绘的范围了。客观的说,人类社会除了基因的遗传,与其平行的、纠缠遗传就是精神的遗传。它们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的方面:
我们人类拥有很多刻在基因里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保证人类基因得以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的:自私、自大、趋利避害、歧视、欺骗
我们也有很多后天通过哲学家进行思想斗争传播开来的品质:善良、仁爱、迁就。。。这些品质不是刻在基因里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与文化熏陶得来的。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故此,我认为,人类社会运动的本质就是,人类的精神遗传和基因遗传之间的斗争。人类的理性让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精神的传承,而人类基因中的歧视、自私、evy 等品质真正阻碍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人的自大以及嫉恨,会让人产生歧视,这样的歧视会阻碍人们交流,从而不仅仅是在不同人种的差异下,更实在单纯社会地位不同、知识层面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而产生“先入为主、我的思想最优秀”的思想纳粹主义,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交流,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封闭,造成孤独。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举个例子,不同的世界观之间,在人类基因品质的影响下造成交流阻塞。思想过程如下:
1.他怎么能这么想,这个事情难道不是我想的这样的吗?2.→(基因之自大品质)→他想错了 3.→(基因之歧视品质)→他这样很荒谬 4.→(基因之趋利避害、惟快乐主义)奚落嘲讽,造成隔阂,交流结束。
这是物质世界运行的必然结果,这是人类从基因社会转变成精神社会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孤独是人类转变的必然产物,是有意识物种、有社会价值物种中切实存在的东西。这个我们无法回避,因为社会精神不会均等的渗透进每一个个体,个体之间社会价值的渗透的差异造成了上述的逻辑链,造成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障碍。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人是没有一样的的。拿破仑说,一切伟大的事物都是孤独的。由此看来,喜闻乐见之物终是庸俗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可是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既不能摆脱孤独,也不能避免庸俗。
我们都是世界上,从自然演化来的个体。由此看来,他人的一切,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都是世界进化过程中必要的组成。孤独也是。正确对待孤独,正确对待基因,正确对待人性,努力克服自己生而为人的基因里的弱点,这就是人类社会演化的精神。
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什么叫“看透”呢?依我之见,什么都不能叫“看透”,就像学物理一样,有时候认为自己懂了,但实际上没有懂。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永远也懂不了,我们每次看到的只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表象之间来回变换,而真相永远藏在事实的背后,永不可见——世界与孤独也是如此,我们看到的是大象一角,但是追求真理的路上,其乐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