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对和田玉做过的事,也对咖啡樱桃做了,炉火对钧瓷釉色谨慎,对香气同样小心,你看见水你看见火你看见诚意总是擦肩而过,赴汤蹈火,你要给一杯咖啡时间,等他转身。——《你要给一杯咖啡转身的时间》
在这个看似漫长,却感觉可以停止的时间段里,我用时间表记录下每天每天24h的日子,对着未来红的蓝的黄的时间点码下倒数日的设置;仍旧二十多岁的日子里,我收拾起年少时许下环游世界的愿望,拼凑起属于自己的影集,翻着翻着竟有很多页了。某音平台上那些让我们滑来滑去停不下来的,不是真的有多好的内容,是我们换了一种方式记录和纪念。漫长的时间周期里,关键节点的变化和新事物的出现,仿佛巴赫平均律的音调那样暗藏数学原理般的节奏,牵引着浮生众世。如常的规律而已。
阳光化纸揉进心间,月光流淌在肩头,粗钝的心化成温柔的水。一个普通人,二十岁,漂泊了近十年,无论被迫迁徙还是主动疏离,心情各不一样。“游子”是个太缺乏现代性的概念,来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古代,来自安土重迁的往昔。一个人做饭的时候,会想起中国人真的是很擅长用食物来缩短他乡和故乡的距离。“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喜欢这样把“故乡”幻化成气壮山河的瀑布,变成辽阔的旷野,延绵的群山,和胸中吞吐不完的故事,大气如虹,和人生牢牢锁在一起。也会和朋友隔空在线把酒言欢,深夜言心,凄迷的晚风从冬吹到春,吹进胸膛,吹走了一部分真心话。忙不迭感慨,我们慢慢变成了习以为常的问候。踏回远荒,跟老友的无声告别。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话题,再也无法真实地参与,然而心情只有老友能懂,足够。
此刻,在四月天的春日,在咖啡香气里,听着巴赫的音乐,看着李安的专访。在家的日子,终于有时间消化掉我喜欢的人物传记。不同年龄节点看李安的电影都有不一样的感动。关于一个人隐性的部分,也是人身上神秘的潜意识动力。一个人用理性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意识,一个人看似非理性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付出自己的代价,但这背后受的是人自己往往都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的牵引。我相信质朴的道理,相信很多支撑我活这么久的简单的一些法则。不应该质疑,遇到阶段性的所谓结果也不该失望,那只是还没到而已。人应该保持敏感,但是不该容易失望。最近的一家和咖啡相关的公司的新闻,让我想起,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接触到真正和咖啡近距离接触的很多的人。能够让规模庞大的中国人日常喝上咖啡成了很多商业方案上的立足点,比如牛奶和咖啡的奶咖的新品冲击校园,比如听装瓶装的产品上即饮市场的份额提升等等。很多人对咖啡抱有偏见,有人焦虑于低劣咖啡中的高咖啡因,也有人过度神化一杯咖啡的格调,做生意说到底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际遇,人的付出和努力需要被肯定,人的心意需要被珍惜。云在青天水在瓶,咖啡在杯里。正如现在做的事一样,想要无限接近真实世界,还原牵引。
又想再重新回顾李安的电影。他是一个出现在历史长河里的人,无论哪个时间点,有幸尝到一口,温厚凛冽,是来自造物的滋养。然后,继续轻装上阵。
李安的访谈原文
“如果我今年四十几岁,我不会一下跳这么远,会慢慢一步步走,但是一步步走,又好像走不过去,你必须把观众过去的观影习惯拉回去,如果一点点拉,不晓得要拉多久。
有时候解构的动机是希望做更深一层的了解,不是蒙的,就这么相信,有点傻气。你在了解的过程里面,你一定会去解构,很多东西就变得不是那么准确。我觉得,知道不可知是蛮重要的。所谓不可知,就是说,我不知道它有一个尽头,我不知道人类可以知道所有事情,这个我不相信,我觉得是唬人的,知道不可知以后要怎样呢。其实是蛮东方的,西方说是解构是很清楚的,但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任何可以讲出来的道理都是一个偏见。我们儒家讲要谦虚,它讲的这些东西,我觉得是根深蒂固的。只是说,再用西方的艺术来表达,会觉得破坏力比较大。其实我们一直就是说,你要谦卑,要不停学习。
我觉得,我们如果还要有什么观念的话,就是学一辈子也不够,生生世世在学,一辈子都有它的功课,这个我相信。你说它是不是信仰,我也不晓得。我总是觉得,他人告诉你什么什么东西,要不然他就是政客,要不然就是对你有所企图——我是不相信的。所以一方面我要挑战,因为不愿意做傻子;另外一方面,我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是这样。你想,你看父母都是很有权威的,有一天你长大了的话,你很自然就发现,你从小幻想的父母不是那个样子。你不能装着不知道,其实就这么一回事。
只要你相信了,它有一天就变了。就像以前讲的,唯一可以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你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因为老是在变。你要认命,可是你不追寻又不行,这是人生矛盾的地方。命运很奇怪,你往前看,你看不到。事情发生以后再回头看,好像是命定,好像剧本都已经写好了。可是,当你没有发现你拼命去找的那个答案的时候,你要不停地奋斗。不停地努力出来的宿命,就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