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到中午就要下雨。 之后将会重新放晴。—— 《托菲》
一个充满痛苦但也给人希望的故事
这部诗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艾莉森的十六岁少女因为常常被父亲家暴出逃,一次偶然来到了海边的一个小屋,遇到了一位独居的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玛拉。
玛拉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托菲这个名字。她把艾莉森认作托菲。一开始艾莉森也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名字,因为她已经习惯了隐藏真实的自己,甚至想要被人忘记。
随着两人的相处越来越多,她们彼此熟悉,也互相治愈。
想象的痛苦更甚于痛苦本身
刚开始读这样的诗体小说可能有点不太习惯,但耐心地读下去,你会感觉用写诗的方式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很特别。
整部小说用了两百多首诗讲述了一位少女和一个老人互相救赎的故事。
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标题,有的标题仅有一个字,有的标题是一个问句,有的标题是几个词语组成的。
仅仅从这些标题,你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态的变化和内心的挣扎,有时候痛苦,有时候兴奋,有时候充满希望,有时候迷茫,有时候无助...
每首诗有长有短,短的诗只有十几个字,最短的诗只有两个字,长的诗有几页,最长也有四五页。每首诗的排列也各不同。所以,你会看到有些页面会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这让我感觉读每首诗的时候,就好像在看一个电影片段,两百多个片段并不全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排列,有倒叙,有插叙。这就好比用巧妙的剪辑,配合蒙太奇的手法组成了一部人生的电影。
当你读到痛苦的片段时,感觉像电影的闪回一样,一幕幕在脑海中重现,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对少女艾莉森不幸命运的无力感。
而空白的地方就像画画留白的手法,又激发其读者的想象,读到主人公开心的时候,你会不禁嘴角扬起,想象她微笑的样子。读到主人公又一次被父亲家暴时,那种空白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虽然没有了文字,却又让人忍不住继续脑补艾莉森如何被父亲羞辱,殴打的画面。
对抗心魔的最好方式就是无视它
整部小说的感觉就是给你痛苦和窒息感,偶尔夹杂着一些欢乐片段,但最后终于给人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幸福感。
再说说“托菲”,其实小说一直也没有明确说明“托菲”到底是谁,她和玛拉究竟是什么关系。
因为“托菲”是谁并不重要,“托菲”其实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每个人都不敢面对的心魔。
对于艾莉森来说,她的心魔有对妈妈离世的愧疚,有被爸爸家暴下的心理阴影,有自卑,敏感,过于隐忍和自我保护。
艾莉森一开始连承认自己不是托菲的勇气也没有,而到最后她根本不在乎自己到底是艾伦森还是托菲。
对玛拉来说,“托菲”也是她的心魔,是被至亲抛弃和遗忘的痛苦,是她拼命想要记住却还是弄错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曾受过创伤,如果无法消解,便也成了我们的心魔。
但发生过的事情无法改变,经历过的创伤也无法真正愈合,越是想要遗忘就越是忘不了,渐渐地就成了折磨我们的心魔。所以要对抗心魔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把它当回事吗,无视它的存在。
作者也想强调的是,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要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善良美好的人,一个即使受过伤害也能保持纯真的人。
何以为亲人,何以为家?
整部小说有关于女性的思考,少女艾莉森,在艾莉森刚出生不久就离世的妈妈,被爸爸打跑的女友凯莉,当然还有老人玛拉。作者想告诉我们,身为女性,当我们受到伤害时一定要勇敢起来,要反抗,要逃离。
同时小说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意义!
小说中,虽然妈妈没能陪伴艾莉森长大,但幸运的是,凯莉对她很好,给了她很多温暖。在凯莉离家后,艾莉森又遇到了玛拉,两个人彼此慰藉,互相救赎。
她们对于艾莉森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是却是她最相信和依赖,给她温暖的人。
而艾莉森的爸爸却是伤害她最多的人,明明他们才是真正的血亲,应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人。
所以,我们该如何定义亲密关系,家人呢?
我想有爱,有温暖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是不是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了。
幸好,我们还有希望!
小说的最后,凯莉怀着身孕回来,找到了托菲。托菲又带着凯莉到了玛拉的家里。这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性都曾被伤害过,抛弃过,不敢直面生活。但最终,她们带着伤痛,互相帮扶选择直面生活。
而凯莉孕育的小生命就是最好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