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我有没有跟你们说过,哥哥一直给我的,都是那种“启发式”表演,就我一开始猛一看,会不明白他为什么做这样的刻画和处理。但当我真正身临其境,自己有类似经历的时候,会恍然大悟。
这一点,我在看《知否》的时候感触就非常深,因为那个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为去了之后,元若的第一反应会是吐。
后来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些极其难过的事情,才知道原来人在非常难过的时候第一时间真会吐,因为在强烈的情绪下,首先就是胃不舒服。
我今天坐在电影院,看马哲蹲下来,去拿许亮的箱子,他一边翻,一边就在那儿气喘吁吁。这个细节我真的是拍案叫绝。
因为我爸也胖,我爸就是这样的。蹲下来吃力,会气喘。这就是胖的人本能的身体反应,是你没有办法去修饰和克服的。
当然我知道哥哥不是这样的,哥哥毕竟西装举铁嘛。
可也正是因为,我深切的知道他本人不这样,我才更惊叹。
他说“演员到最后拼的是理解力”,所以他站在成为马哲的基础上去理解马哲。把生活经验和经历,都融给了马哲。
我看着马哲在河水中青着一张脸发抖,就不只是喜欢他了,而是真的很敬佩他。
因为平心而论,我是做不到的,哪怕是为热爱,我也做不到这样无所畏惧。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
马哲是一个纸片人吗?他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只存在于故事中的角色吗?我想他不是,今天,我实实在在的看见他了。
我看见他蹲下来跟小朋友说话,看见他大口大口地吃面,还问我“是不是真的不饿?”也听见他给深爱的妻子唱歌。
角色没有哥哥的影子,但从遇见的那一刻开始,他一直一直让我看见,每一个角色生动的、有血肉和灵魂的样子。
朱一龙,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坚持,也谢谢你,赠我的一期一会。
今天的遗憾是,没有买到416号座位。
其实对马哲而言,是“生活即工作”。多年的工作经历,已经给他带来严重职业病了。一开始还什么都没有发生,他去看电影院楼上办公室的时候,就已经像是在勘探现场,一样拿着手电筒,一样到处看,到处小心翼翼。
在家给孩子理织衣服的毛线,他那手也一动不动,哥哥也说,因为那个毛线,在他心里根本就不是毛线,而是束缚他的东西。
马哲一直说,在云南有一个三等功,可是却始终找不到那个三等功的证书。
其实这一些都在预示他的精神状态。从一开始,他就受到严重职业病的搅扰,精神状态已经处于混乱了。
王宏说,他和钱玲的事情不能让人知道,可后来还是被人知道了,所以他选择了解脱。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其实是马哲,促成了他的解脱。
许亮的事,实际上也是由马哲来戳破的。马哲他一直在“求真”,却也是在求真的过程当中把自己拖进了迷局。
我看原作的时候看到结局,整个人都跳起来了。但是我昨天坐在电影院,梳理完整个故事的呈现之后,我突然明白,潦草小狗为什么说,电影的结局要比原作更好。
我其实过程当中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塑造马哲孩子的基因问题,我后来甚至觉得是为了突出人物多面性。
直到结局我看清那个孩子的脸,才恍然大悟,真的是意味深长。
我看完原作,我一直都觉得原作想要表述的观点是“难得糊涂”。就像许亮的幻境被戳破之后,离开对他来讲才是最好的解脱一样。
一个太清醒的,一直在求真的人,其实反而容易陷入迷局。太清醒的人,是没有办法在这个璀璨的俗世里活下去的。
但是电影结尾,更像是一种对人性考验的留白。
一个以求真为己任的马哲,在未来的日子里,面对可能会变成“下一个疯子”的儿子,他还会一直秉承着“求真的初心”吗?其实我真的蛮好奇。
务实求真,人之美德,但这美德,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我们无法驻留于世的原因。
沉迷便觉璀璨,清醒便感荒诞。这真是个,绝妙的世界。
作者:茜曦惜夕,入骨影评团队出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