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什么人是应该的。夫妻也好,父子也好,朋友也好,亲人也好,哪怕是这种看似最亲密的关系也一样,没有理所当然,本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这种关系,不知感恩,不知维系,不知表示歉意,无疑是情感或信任的一种消耗。
当我和朋友分享:我说前一段时间做错了一件小事,老婆虽然没有生气,但是我感觉到她有很为难的情绪,我意识到了,所以我很诚恳的跟她道歉了。朋友听了后,第一反应不是问我这是什么事,而是很惊讶的对我说:“你和自己老婆还这么“见外”,还要道歉”。他有这种反应我一点都不奇怪,按照咱们“大东北人”的思维,这的确是很“见外”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还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中国现在强大了,家资丰盈了,我们把孩子都送到国外去读书,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很勤奋,学习成绩总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的很多孩子因为没有礼貌备受诟病,在很多国外的朋友圈中不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上面的两个小故事在一定程度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怕“见外”,所以我们很少说感恩的话;我们怕“见外”,所以朋友的感谢我们不好意思接受;我们怕“见外”,养成了理所当然的“坏毛病”。年迈的父母给我带孩子是应该的,夫妻之间小小伤害是无所谓的,好朋友就应该迁就和理解我。为什么?因为有亲情,因为有爱情,因为有友谊。可能我们感觉不到,其实这些所谓的“情感和信任”都是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每次都是应该或者理所当然,看似无所谓,看似对方不在意,恰恰是因为我们互相之间有“情感”可以消耗和替代。一旦这些东西消耗殆尽,离我们的关系土崩瓦解就不远了。
对不起、谢谢、请,我们面对领导、面对同事、甚至面对陌生人我们都不吝惜这些词,因为大家的感情基础是不牢固的,关系是脆弱的,两个陌生人一不小心冒犯,如果双方都不说“对不起”,后果就是愤怒,冲突,打架。所以当我们穿着伪装的外衣的时候,我们是要装出来我们很有礼貌,或者是被迫的很有礼貌,为了保护自己很有礼貌,为了维护良好的个人形象很有礼貌。回到家,放松了,外衣脱掉了,当本性暴漏出来的时候,面对老妈、老婆、孩子我们就不再有礼貌了,肆意挥霍情感的大戏每一天都在上演。我们自己做不到,当然也就不要求别人,所以全家都不需要礼貌,反而一旦谁彬彬有礼会被大家说成“见外”,很可能遭到排挤。
《后汉书·庞公传》有这样一句话,“居岷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这是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我们都学过这个词,但是鲜有人知行合一。不仅做不到,很多夫妻关系还会是与之相反的状态,互相不尊重,不感谢,不爱护。凡是感情粗糙的关系必然是走向形同陌路,不是非要对方怒气冲天了才意识到错了,才值得道歉。哪怕是那微妙的一点点变化,让对方略显为难,那都是不对的,都要去反思。小事累积多了就是大事,总是小为难,时间长了就是大烦恼。感情的维系需要见微知著。
我们的孩子到了国外,起初的时候有外部压力,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出于国人的面子,都还勉强装一下,看上去都很有礼貌。可时间长了,环境熟悉了,有了相熟的朋友,或是觉得不需要装了,或是太累了绷不住了。这时候,真正的“不礼貌”的本性就暴漏出来了,有上面那则新闻也就不奇怪了。
真正的“礼貌”本不需要额外的教育,是人自身所具有的“善的的潜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才带来了后续的教育难题。人心智的成熟就是要回归,回到本源去寻找这些被掩盖的好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与其教育孩子礼貌,不如保护好孩子天然的善。如果没有保护好,那么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就要锻炼好的习惯,与家人一起,习惯说请,习惯说谢谢,习惯做错了事情道歉,不论对谁,这都是应该要做的,对待亲近的人更应该这样。这样才能说是真正礼貌的人,善良的人。装在套子里的礼貌,那是伪善。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更没有“见外”一说,唯有真诚,唯有感恩,唯有歉意才能带给我们更稳固的关系,更牢靠的有益,更幸福的家。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