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作业:查找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回答如何更好地处理分离焦虑?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上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对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连接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分离焦虑的产生同几个重要的因素有关:首先与三方面重要的认知能力等发展有关即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计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六个月以内的婴儿还没能产生这些方面能力,因此不会有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多见于幼儿及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幼儿及儿童的分离焦虑,多采用父母教育(让父母认识到分离焦虑的存在,安慰、理解孩子,鼓励孩子表达、宣泄不良情绪)、认知、行为治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儿童,可以进行,理解、尊重、支持,识别不良认知,学习缓解焦虑情绪的办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放松训练)、家庭治疗(调整存在的家庭问题,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问题)。成年人的分离焦虑,可采取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的方法。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反抗的阶段,孩子有抵触,容易发脾气,哭闹,不愿意离开父母。到了第2个阶段失望阶段,就开始对父母不抱有很大的幻想,开始逐渐的变得安静。第3个阶段超脱阶段,孩子已经开始逐渐的适应,也逐渐的接纳其他的人对他的照顾,但是看到父母的时候还是会表现为不愿意离开。
幼儿分离焦虑最常见表现是拒绝上学,会毫无理由的害怕上学,因为不愿意与家长分离,所以不愿意去上学,出现哭闹、发脾气等。有的小孩可能还会因此出现胃疼、恶心等各种躯体不适的表现等等。
分离焦虑主要指六岁前儿童跟自己的依恋对象分离时,会产生过度的恐惧、担心、害怕的临床表现。小孩子依恋父母这很正常,但是过于依恋父母,就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当孩子不想离开父母时,家长要学会纾解孩子的情绪,并通过适当的言行安慰孩子。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儿叫欣怡,今年6岁,平时跟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虽然离家不太远,寒暑假回家陪伴她,但是她跟奶奶的时间长,每次跟妈妈呆在一起的时间长一点儿,妈妈打工走的时候,她就不停的哭闹,有两次妈妈把她送到学校以后坐车去打工,她都趁老师还没有到学校,就偷偷溜回家躲在一个不被人发现的地方大哭一场。让老师和她奶奶找来找去,忙一个下午。第二天仍不肯上学,几天之后才有好转。
研究证明,消除孩子分离焦虑,有助于孩子愉快地参加幼儿园、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孩子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了尽早克服孩子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我在实践研究中归纳了几点分离焦虑的缓解政策。
首先,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时候,家长不能紧张焦虑。因为这种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导致孩子分离焦虑难以缓解,或者持续时间比较长。
其次,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安抚工作,让孩子明白离开家庭只是暂时的,并不是父母要离开孩子,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的理解这件事情。等孩子充分理解以后,明白这只是短暂的分开,那么孩子的恐惧、焦虑情绪就会逐渐的缓解。
第三,要和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在学校也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对于欣怡的两次表现,我都采取了对她关心教育,没有指责批评,而是像妈妈一样,在她妈妈离开之后,陪伴在她身边,让班里她的好伙伴与她玩耍,陪她度过快乐的时光。
第四,当孩子从学校回来以后,家长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应该多提一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多给孩子沟通在学校发生的比较高兴的事情,让孩子知道去学校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当孩子不再抵触去学校的时候,分离焦虑也会逐渐的缓解。
如果想更好地处理学生们的分离焦虑,老师一定与家长合作,多沟通多交流,彼此了解孩子在家里、在学校的表现,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家校联手,帮助孩子走出分离焦虑的情绪,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