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是19号的群文友出的标题,我想是因为快过圣诞节了,还是有其他用意呢?不可能就单单是一个水果吧,也许出题的人就是要文友发挥想象的呢,就像曾经小主出过一个标题《一个盘子里两个蛋》后来听小主讲,才知道我都没有写到主题意义上。
就如这个“苹果”二字,从字面上讲,按水果分类苹果属于仁果类水果。
按性质分类。苹果属于凉性食品苹果是常见的水果之一,富含丰富的营养,是世界四大水果。
如果出题人有意往“苹果手机”上引用,那又是另一种意思了。
至于圣诞节吧吗,苹果有叫平安果,象征着平安和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可是,我看到《苹果》二字,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家的那个小典故“不啦三。”
说起“不啦三”,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个活泼可爱,扎着马尾辫的小丫头大声喊,“奶奶,奶奶,里边不啦三。”
那是1992年,我大女儿三周岁,大女儿11个月就会走路,学说话也早,四岁唐诗就会读好多首了,故事讲起来也像蹦豆似的,干巴脆。现在说这个,没说她长大了有多聪明啊,女儿的口气说,小时候太聪明了,都把聪明劲用完了,外孙女的话说,俺家妈妈语文书法英语好,爸爸数学好。哈哈,一家人一合并,啥都好了。还别说,外孙女逻辑思维可好呢,数学好,英语好,她说语文差点。你看,都说女孩逻辑思维随爸爸,没说差吧?
哈哈!如果是电视剧,女儿四五岁和外孙女四五岁的镜头应该是交叉出现的,现在外孙女回来了,人家都说,你看你看,和她妈妈小时候一模一样的!这就是遗传效应吧。我敢说,外孙女比她妈妈小时候更聪明。
且说,“不啦三”在我家的来历。那还得和苹果联系上了。
按说,80后的孩子,农村生活并不富裕,我怀着大女儿的时候,家里条件非常的差,一到冬天啥菜也就没有了,甚至连鸡蛋也没有,那时间市场上没有卖鸡蛋的,有好像也买不起吧?就是家里喂几个鸡,鸡下了蛋根本轮不上年轻力壮的人吃,婆婆家的鸡蛋就是让婆婆母亲吃的,大女儿小时候严重缺钙。
至于水果,就更谈不上了,见都很少见,即便有也是让老人吃,像我刚刚结婚的“外人”见都很少见到。直到有了第一个孩子了,我屋里桌子上偶尔会放个苹果。
那一年 大女儿三周岁,婆婆吃苹果呢,说了一句,就剩不啦俩了,奶奶故意让孙女拿去,奶奶说,“芳芳,你去看看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你拿一个出来。”
女儿颠颠跑到屋里,拿出来一个大红苹果,递给奶奶说,“奶奶,奶奶,里边不啦仨。”我们听后都哈哈笑了。原来刚才奶奶说不啦俩了,孩子听到了,她看到里边有三个苹果,就嚷嚷这喊到,里边不啦仨苹果。
我家每个女儿小时候都有故事呢,老二的故事是“我穿着皮鞋呢”
老三的故事是“要不是我,你还回不来呢”还有“妈妈我爱吃”这个妈妈我爱吃,可不是女儿真的要吃呢,她知道妈妈爱吃又舍不得买,就说她自己爱吃,妈妈就买了。你看,当妈的说起孩子小时候,就像打开了闸门,故事哗哗地往外流呢。
现在还接着说苹果。
后来,生活好了,能吃上嘴里的水果品种也越来越多了,但是,苹果在我们家里还是不可缺少的水果,我家孩子们都爱吃水果。
后来老大去市里上学了,我就不给她买苹果了,老二老三在县里上学,从夏天买到冬天,唯一的水果就是苹果,苹果存放时间长。
再再后来,孩子们都长大了,跟着孩子也学习了很多不知道的节日,什么情人节啦,父亲节啊,母亲节啦,只是孩子给自己祝贺节日时,自己才想起自己的父母。
后来又多了一个平安夜,以前认为圣诞节是外国人的节日,咱中国人是没有过这个节日的习俗的。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圣诞节也逐渐融入了本地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
比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平安夜吃苹果,因为“苹果”在中文中与“平安”谐音,后又演绎成“平安果”寓意着平平安安。
永远忘不了2008年12月24号那一天,三个女儿都没在家,那几年经常都是我一个人在家,不管过什么节气,老公能给打一个电话那就不是他了。
那一天晚饭后,三个女儿在三个地方,她们都没有手机,根本不能互相商量,可就在那种情况下,三个女儿都在那一天不同时间里给我打了电话,都是祝福的是:“妈妈,平安夜快乐!”
其实,孩子也好,我们老百姓也好,根本就不研究圣诞节的真正来源于含义,只是跟风,腊月二十四日晚上是平安夜,那就祝福家人平安快乐吧!
后来就把苹果比喻成“平安果”了。我们只是借助这“平安果”祝福所有人平安快乐,对事物美好的愿望罢了!
12月20号晚上,气温—14度到—4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