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家长

作者: Lucifer_46c9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1:00 被阅读107次

        最近遇到很多焦虑的父母,对孩子的逆反、不听话、不爱学习产生了很深的焦虑情绪。有的孩子周末就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学习,眼看着一天就要过去了,可是作业一笔没动的孩子就不着急,这时候妈妈急了,“你怎么就知道玩啊?那么多作业不赶紧去写!”然后家里就是一阵鸡犬不宁,母亲的责备声,父母的怒吼声和孩子的反驳声掀翻屋顶。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觉得在孩子身上,也在父母身上。

        从认知层面来看,孩子与父母对待作业这个事情的认知就存在着差异。对孩子来说,作业是老师给“我”的任务,有强制性和实效性,这是“我”当下的任务,是“我”自己的事。父母对写作业的催促与批评,都是对我的过度管控,我不接受。而对父母来说,他们对写作业的认知,已经远远脱离了作业本身,关注点从目标本身泛化到无穷大。

        一个层面是:你不写作业就学不好,学不好将来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大学,上不了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赚不到钱,赚不到钱就买不起房结不起婚,那你就要孤独终老在贫穷中艰难度过余生了。孩子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们做父母社会生存压力这么大,我们自己深有体会,所以你不写作业你将来一定活不下去。

        另一个层面是:“我”是家长,“我”让你写作业你就得写,“我”说什么你就得听什么,不然“我”就再也不给你钱买东西,不让你吃饭,不让你出门,砸烂你的游戏机,剪了你的网线等等。

      所以在写作业这件事的认知上,父母与孩子双方都认为“我”是责任主体,而且不容另一方有丝毫质疑。如果单从认知层面去解决,那么首先就要界定责任主体:作业是孩子的事,不论写作业这件事能引申出多么深层次的内涵,它还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是责任主体,父母无法替代Ta去完成。再就是界定各自的责任:告知你要好好学习认真作业,是父母的责任。而最终做不做,如何做,是孩子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关系中的边界问题。张久祥老师讲亲子关系时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你是个父亲,不意味着你随时随地都要当爹。”在人格层面,孩子的人格并不比父母低,人格都是要被尊重的。所以在关系当中一定要有边界,有边界感,父母教育引导和陪伴,但不越界。身份上你是长辈,但人格上你们是平等的。如果一定要跟自己的孩子讲权威,那你就要觉察一下自己了。所以我们首先要从自己的认知层面去觉察,去改变。

        也有年轻父母说:“这么点孩子你跟Ta谈什么责任,边界,Ta哪里懂?一哭二闹的你毫无办法!”我说,认知层面的东西,首先你做父母的自己要觉知,在心里划出边界,可以给自己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清单,以一周为周期总结上一周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然后和孩子一起制定下一周的计划,各自在哪些问题上要改进。甚至可以做一个计分量表,对问题清单进行量化统计,那更直观。形成一个认知或许只要一瞬间,但是改变一个认知却需要很久甚至要一辈子,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让子弹飞一会儿。老祖宗说的以身作则,说的就是要你父母自身先做好,再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孩子。

        认知层面就这样了。那么形成这些问题和认知的心理动力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从孩子的逆反来入手分析。春节期间有三四位朋友跟我谈起孩子的突发情况:平时表现还算听话乖巧的孩子,春节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突然变得不听话了!吃饭故意吧唧嘴,大声喧哗,玩具在客厅乱扔,见人不打招呼没有礼貌等等。这几位年轻父母很是苦恼,觉得特别恼火,也很丢人,找到我来咨询。

        孩子的这种变化和逆反,从心理学意义上讲,是我们称之为“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简单的说,就是:你让我往东,我非要往西。其心理动力来源于规则对人的约束与人的本能之间的冲突。父母向孩子灌输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等,这些规范与规则对人性当中的本能是压抑的、压制的,不允许你随心所欲,言行举止必须在社会达成共识的规范框架之内,不可僭越。所以父母教育的越多,孩子越“听话”,那他的本能和天性里被压抑的部分就越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他潜意识里反抗的力量就越大。就像一根汽车减震器,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就越大,甚至会崩断。

        这种规则的约束与本能天性之间的角力,起源于人的肛欲期(1到3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在与母亲单纯的客体关系中,逐渐开始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也就是:我不只是母亲的一部分,我还是我自己。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逐渐萌发最初始的自我控制心理:我的事情我做主。一个只会躺着等妈妈喂奶,别的什么都不能做的孩子,他能做主的自己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大小便。所以在孩子1到3岁这个阶段,母亲怎么给孩子养成大小便的规矩,以及孩子如何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控或者随意排泄,对后期儿童心理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个阶段如果母亲过度控制孩子,那么他可能会形成守秩序、过分认真、固执、强迫、压抑等心理特征。如果不建立规则,丝毫不加以约束,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过度自我、攻击性强、无视规则等特质。最好的状态,就是有规矩,也有自主权,比如说:你想大小便,你吭声,这时候母亲把你抱进洗手间,在这里你自己可以随意。这样的孩子,自我感比较强,守规矩的同时又不会压抑自己,不会被忽略,能够勇敢的争取自己的利益,也容易养成比较强的社交能力。

      找到了根源,我们再回到问题的起点,孩子逆反了,出现反向形成了怎么办?还是分两部分解决。

        一个部分是父母的部分,你要觉察自己,你一定是给孩子过多的规矩和束缚,过度压抑了孩子的本能和天性。那么你的这种行为的背后,有没有从你的原生家庭照搬过来的关系模式?你的天性和本能里被父母和规则压抑的部分,你被压抑的情绪,有没有转嫁到让你感觉更安全的对象-孩子的身上?你有没有借着对孩子的管教和压制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自我实现感?你的这些情绪和问题需不需要有一个正常的渠道进行释放和处理?所以,先处理好自己,才有能力处理孩子的问题。地基不稳,怎能平地起高楼?

        第二个部分,是孩子的部分。出现逆反和反向形成的孩子,一定是他的内心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的规则和管控,生的本能让他不得不借由逆反的行为、对抗性的语言,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压力,别让心理的弹簧被规则的压制给崩断。这里有几个建议:一是先引导出孩子内心潜抑的情绪,就像是轮胎充气太多胎压过高,你给他泄掉一部分,别让他爆炸了。可以试试运动、打沙袋等发泄性强的活动。问题严重的,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用专业的方法去引导孩子情绪的宣泄。二是修复构建新的健康的的亲子关系。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帮着孩子在规则和自主之间找平衡,比如参加一些团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观看一场法院的庭审等等,让孩子正确理解什么是规则,什么是规则下的自主。

        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不论是写作业的问题,或是孩子的逆反和习惯养成,都能够迎刃而解。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引导关键在于,你要有耐心让子弹飞一会儿。如果你没有这个耐心,那么你就要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焦虑的家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dg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