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避免“死”很多次
“昨天晚上,爸爸送我一副军棋,我高兴死了。”
“前天夜里,有只老鼠爬上床,把我吓死了。”
“今天的算术测验,我别想得到好成绩,题目难得要死。”……
这些搞笑的描述,出自于《作文基本功:精彩描写是这样练成的》的这本书的前言部分。
一开始,作者朱建国就用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的一首儿童诗《“死”了十二次》中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开启了有意思的一幕。
文中描述到这两个小朋友在不到10分钟的交谈中,整整“死”了12次。原来他们在谈话中喜欢用“死”这个字来进行描述。
接下来,作者给读者们提了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救救”他们,让他们不用“死”吗?
作者用下面这句话举了个例子:
小朋友原来的表达是这样的:
“昨天晚上,爸爸送我一副军棋,我高兴死了。”
那么,如何不用“死”,却同样表达他的开心呢?
比如,“我快乐极了。”“我高兴得快要飞上天了。”“我高兴得一把抱着爸爸,在他脸上连亲了几口,高呼着‘老爸,我爱你’。”……
由此,作者引出了关键介绍:
“要想把篇幅写长,要想把内容写具体,你需要掌握很重要的一种写作方法——描写,你要学会把一个点展开成一个面,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句子。”
由点及面
比如写小朋友写收到军棋很高兴,这里的“高兴”仅仅是一个点。怎样才能把这个点展开成一个面呢?
这时候要去思考,人在高兴时,都会表现在哪些方面。比如,
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会有一些神态的变化,心中会有一些想法……
只需要把这些方面一一描写出来,就可以把一个点展开成一个面了。
体会
作者的前言部分很出彩,别说对小朋友,就算是我这样的大人被前言的描述触发了认同感和好奇心。可不是嘛,有的时候,我们日常说话也不可避免的跟这两位小朋友一样的用“死”来描述某些事的程度,比如,“讨厌死了”、“麻烦死了”......,其实,完全可以用更形象、更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
比如,“......麻烦死了”这句话,用作者提示的方法,可以尝试这么说:
“要想把这件事办好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光是前期说服XX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跟XX开了三次会,推心置腹、诚恳沟通,又是讲道理,又是摆事实,最后才获得了XX的支持.......”
说到底,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五点描写- 语、动、心、神、外【语言(语)、动作(动)、心情(心)、神态(神)、外貌(外)】。
挺有意思的前言,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会不会这么用,平时是否有意识得进行由点及面的描述呢……
更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从这本书后面的内容中得到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