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不是可以被计划?
这场经济学家之间的辩论持续了一百多年,这场大辩论从1920年代德语地区,到1930年、40年代英语地区,一直延续都今天,我们称之为:关于经济计算的辩论。
正方认为:可以,就算当前做不到,以后也一定能做得到。
正方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一样,都有规律。只要掌握经济的规律足够深,就可以对经济作出预测、对人类社会作出预测。
他们受到物理学的巨大成功影响,因为自从人类掌握了牛顿定律之后,就能清楚地刻画物体运动。
200多年前还有一位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
“只要给我一个时间片段的所有分子原子的状态,我也掌握了所有分子原子运动的规律,那我可以告诉你,世界上任何一个片段的分子、原子、社会、动物以及自然界的状态。我可以推知过去,也可以推知未来。“
这被称为”拉普拉斯假说”。
从自然界可以通过物理学掌握自然规律,社会学界中,也可以通过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来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未来。这是正方想法的根源。
反方的观点则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许多根本不同,所以不能被预测。
反方认为,至少有3个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碍。
第1个: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以比较。
也就是说,尽管人自己,每一个个体,对不同的物品可以做比较。如相比如香蕉,我更喜欢芒果。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更需要什么。比但横向做比较的时候,谁的需求更重要呢?我们不能计算出每一种物品的效果的绝对高低。
比如说,世界上有穷人和富人,我们调查10个有钱的人,都说苹果比番薯好吃,那么我们能不能就此就得出结论:苹果比番薯重要呢?不能。因为很有可能,第11个穷人会认为,番薯比苹果好吃。
所以,个人的偏好无法做横向比较,也就是说,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
第2个:数据不可得。
什么是数据不可得呢?
首先,上面讲到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但是实际上可能连基于个体的比较结果都无法得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排序是什么,自己也无法分辨。
其次,人有能动性,得出的数据误导性很大。
比如,我们在做人口普查,数据能准确吗?取决于人们对普查的目的的理解。
如果普查的目的是要惩罚超生家庭的话,最后得出的普查结果会偏低。如果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分宅基地的话,统计出来的数据就会偏高。
统计的结果随着人们的预期而变化,这也是社会科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再者,人会对预测作出新的反应。你预测什么是流行的,反过来,就会影响什么会流行。
最后,数据永远保存在不同的人中,无法集中。即使是政府出面,也无法做到——没有足够的动力push政府去做这件事。
第3个困难: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人总是会犯错误的,何况是预测未来。那么谁对正确的预测作出奖励,谁对错误的预测作出惩罚呢?如果这点无法做到,人们就不能及时修正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并作出调整。也没有办法更好的配置资源。
这就是这场辩论争论的焦点:
1. 人际之间效用不可比较,如何解决?
2. 数据不可得,如何解决?
3. 怎样才能适当地奖惩,让人们主动调整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会犯大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