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用手机失控了,碰到要买东西或者看小红书时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比较款式、价格或者向上滑动更新内容,完全停不下来。
老早就从《欲罢不能》这本书里知道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所以会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可避免归避免,自己对手机的使用还是很有问题,尤其是出门在外的时候,工作一完成就开始放飞自我,想怎么刷就怎么刷。
《欲罢不能》这本书里说过:比起成人儿童更容易上瘾,因为他们缺乏避免上瘾的自控能力。其实呢,大人的自控能力在手机面前也不过如此。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中生向社会求助,说自己40多岁的爸爸迷上抖音后,脾气越来越暴躁,和他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糟糕。有时候凌晨3点钟起来上厕所,还看到他爸爸看抖音。显然这个高中生很担心爸爸的状态和父母的关系,不过这样的爸爸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的行为会让儿子对抖音深恶痛绝,绝不会步其后尘。
成年人为什么会对小视频这么迷恋呢?新闻网上有篇文章写到:每当我们刷微博或抖音时,大脑中都会有一个期待,会不会出现新的消息或短视频,这让奖赏回路被激活,刺激人体持续产生多巴胺,从而让我们变得兴奋,不停地把手机刷下去。可一旦把手机放下,兴奋感稍一减退,人就会变得不安。为了缓解焦虑,人们希望再次获得多巴胺,于是又点开手机……周而复始之下,这就使奖赏系统变得越发敏感,越来越容易被激活。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使人陷入“刺激—愉悦—愉悦强化—成瘾”的消极循环中。
就像我看小红书时,总会期待着下一个视频,于是刷了又刷,明明想着看一下就做别的,可一晃就几个小时过去了。
这种不能主动而要被动放下手机的情况,有可能就是行为上瘾。更可怕的是,我们对手机上瘾的原因是因为有专业人员的精心设计。这些让人上瘾的设计就是使用者经验的专业领域,该领域的专家专门研究如何优化使用者经验。他们在设计智能装置的时候,引进神经心理学的知识来设计应用界面,吸引使用者的眼球和心智。
我们熟悉的评论、点赞、下拉更新、推送通知,这些程序都是让我们上瘾的推手。我们是在用手机吗,不是,我们是在被手机使用,成为流量大潮中的一个数据。
也许看视频的那一刻可以给我带来片刻的开心和感动,时间被占用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后果不严重,我们就应该乖乖交出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手机是工具不是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