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作者: 淡之烟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21:37 被阅读0次

    很少有一个地方,耕与读能如此亲密地相依。

    沿着凤岗河顺流而下,眼前的平原一马平川。两岸是星星点点的村庄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即将收割的稻谷金黄饱满随风轻舞,几只鸡在村边的树下不紧不慢地刨着虫子,竹林深处的屋顶上,此刻已炊烟袅袅……而再往前几公里的抚州市学校莘莘学子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汤显祖大剧院中西交流粉墨春秋唱繁华;抚州市图书馆书林浩瀚无垠人潮如海。

    时光回溯,古临川子民,世代躬耕,至晋而变。谢灵运留任临川二年爱民如子,躬亲水利,解决灾害;举酒属客书写华章,终成灵谷峰十景留香千古;修缮课堂,盛赞临川“在郡游放,不异永嘉”,忙时劳作闲时读书的风气,从此在临川蔓延开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昔日靠天之外临川人,个个手捧经学子集,挥毫书法志气。康乐于临川的渊源,无怪乎初唐才子王勃连连赞叹“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至宋古临川终于厚积而勃发,名人辈出,名声大震。曾巩、晏殊、晏几道父子文坛佳作流传众多,陆九渊心学的创立影响深远;王荆公,“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求新求变极力推动变法,治国经纶和司马光一般高屋建瓴;笔力遒劲韵味深远,文章才情与“不合时宜”的苏轼比肩。

    时光飞逝,两宋繁华已变成史籍上的行行字迹,汤显祖歌唱繁华,书写戏曲大胆而又浪漫,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长长的古桥,见证了汤翁读书治学的成长轨迹。临川的百姓辛苦劳作的“临川米”更是辗转多地,成为汤翁几十年的口粮。多少年来,田野村庄河流与书本学堂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农耕与慎读两种文明不断地交融,赋予了这片土地一种既传统又创新的韵味。

    而如今随着“昌抚一体化”经济圈的形成,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策略,抚州又一次迎来了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的机遇。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临川才子在谁都不知道的将来,定能描绘出更加辉煌的画卷。

    ��y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jz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