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杜旺旺;学号:20021210938;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原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72820958
【嵌牛导读】
智慧城市概念提出至今已经超过十年,城市发展对ICT等新兴技术的响应已经渗透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每个环节,正在全面改变城市运行的模式和理念。尤其是2015年以后,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建设主体的参与,智慧城市在密集的中央和地方政策指引之下迎来了新的发展。
【嵌牛鼻子】智慧城市的发展
【嵌牛正文】
一、什么是智慧城市?
2010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愿景,认为城市由涉及主要功能的不同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六个核心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不是零散的。而后,智慧城市成为媒体和专家讨论的热点。然而,智慧城市内涵政府文件并没有界定,专家学者也没有形成共识。智慧城市应当是这样的一种城市:城市管理更精明,居民生活更便利,公共信息更透明,资源配置更合理,生态环境更宜居,城市文化更包容,人际关系更真诚,从而使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等落到实处。
换言之,智慧城市是过程也是结果,是信息化引领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以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模式发展而成的城市;是信息化和数字化阶段后迈向智慧化阶段的过程,也是信息化时代以新目标和新远景发展而成的城市。
——管理更精明的城市。关键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交通、安保、环境污染、居民生活等的实时监测,为城市管理者提供运行管理、公共服务等信息支撑,减少盲目决策、秩序混乱、应急无措和管理无方等现象的发生,使城市管理更智能、更精明。
——居民生活更便利的城市。政府将学校、卫生、物流、文化、金融等方面的信息用于惠民服务;居民办理社保、入学、医疗、购物、旅行等手续的信息化,从而得到更便捷的服务,不用到处求人;用智能技术对住宅温度、湿度、防火、防盗等进行全天候监测调控,使家居环境更舒适;从而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居民福利水平更高。
——公共信息更透明的城市。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摄像镜头中;海量信息充满居民生活,有时真假难辨。因此,在公共场合立些显示屏,让人们看到自己做事不仅“上帝”知道,还有录像;再加上扬善惩恶举措,如对不利于社会正气的信息予以公布而不是顾及“面子”,就会使正气得到弘扬,社会更加诚信。
——资源配置更合理的城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高效整合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环境、公共服务等信息,如发布实时路况,减少交通拥堵,让居民出行更顺畅;建立物联网,加强农产品与超市对接,避免价格波动“伤农”最终延缓社会发展;网站不仅能销售居民想要的商品,也能回收废物,使资源更容易得到循环利用。
——生态环境更宜居的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种草、草坪维护,使城市地更绿;监测污染物排放,形成排污者自觉减少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氛围,使天更蓝;通过各类媒体宣传生态环境知识,使公众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使城市河道水更清、地更净,使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更协调。
——更有活力的城市。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观光旅游等移动人口不断增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城市集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城市文化更包容;外来人口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活力,还可以形成相关行业与服务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智慧城市需要有智慧的领导、智慧的企业和智慧的居民,只有将所有人的智慧集成起来,让城市居民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
二、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在最新发布的《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IDC预测,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1894.6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89.2亿美元。在智慧城市的摸索道路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正在一步一步开始走近人们的生活当中。
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2017-2018年,国家颁发一系列政策鼓励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如在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六个重点任务,即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
在大单频现的智慧城市领域,坑也同样不少。中国自2013年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以来,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大大改造,“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电子城市”、“信息化城市”、“智能城市”等概念层出不穷,给城市发展带来极大改变,但从实际来看,其中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甚至出现不少的烂尾工程,这对智慧城市长期目标的实现并非好现象。
韩国自2002年起陆续投入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17亿元),计划在仁川市松岛地区建成世界首座“智慧城市”——松岛新城,但这座城市至今未能完工,有媒体将之称为“另一座切尔诺贝利”。而未完工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资金枯竭,无以为继。
2013年12月,武汉市经济区开发区与微软以及微软委托的代理商、集成商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华胜天成获得微软授权,作为智慧城市项目总集成商,负责基于微软CityNext模型建设武汉开发区智慧城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授权武汉智慧公司与华胜天成签署总价1.75亿元的“智慧城市”建设合同,于2014年至2016年三年内分六次向华胜天成付款。背靠微软拿下大单的华胜天成风头一时无两。然而自2017年起,华胜天成却深陷微软与武汉智慧的诉讼扯皮之中,吃够了苦头。近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鄂01民初378号民事判决书在网上流传。判决书显示,驳回原告武汉智慧生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要求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退还3507万元、停止合同履行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217170元由原告承担。
已遭ST的广西慧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失联、信披违规、否认监管机构意见、起诉上交所……,公司治理的诸多乱象已闹得满城风雨,各项业务进展也陷入停滞。早在2016年,ST慧球旗下主营业务之一的智慧城市建设几乎停滞,广西南宁、北海两地调查发现,负责推进智慧城市业务的主要子公司南宁市智诚合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如同“人间蒸发”,公司股东大会批准投资1.4亿元的4家孙公司仅成立1家,而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百亿的基地项目也已经烂尾接近一年。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智慧城市?一个理想的智慧城市模型应该是什么样的?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智慧城市之于不同角色、不同立场,也会有不同的定义。
一是对智慧城市内涵、发展路径等认识不统一。智慧城市的提出,是破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有人误把城市信息化或数字城市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有人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建设数据中心、宽带网,缺乏对智慧城市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考虑。人口膨胀、城市扩张、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日益增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破解这些难题,并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
二是信息孤岛广泛存在,互联互通的难度不容小觑。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共享成为难题,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究其原因,由于收费政策的实施惯性,一些单位或部门把公共财政投入建成的数据库作为“摇钱树”;政府部门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信息系统,存在数据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互联互通程度不足;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有部门甚至表示数据不能给其他部门使用。“三网融合”的提出不下十年,但迄今为止,尚未融合,今年国办发文在促进“三网融合”,可以印证信息互联共享的难度。“信息孤岛”问题的解决不会轻而易举。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出现过热苗头。建设智慧城市,要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信息化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却有50%的城市声称要建设智慧城市,显示出过热的苗头。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走理性务实、健康有序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但文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
四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心建设和开发利用,而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尚不成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涵盖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应用的全链条大数据产业和生态体系不健全;部分核心技术来自国外,一些城市规划和工程由国外企业承担;安全经验的匮乏和安全系统的漏洞,也将增加智慧城市运行和管理的脆弱性,甚至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处理好信息安全与信息透明的关系,需要政府的智慧。
五是信息服务不够。虽然互联网企业推出了众多的服务平台,但政府引导不多;尽管住建部强调要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城市,“一城一策”,而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评审、通过;但在实践中,跟风、随大流问题广泛存在,除展示馆外还没有更多的用途,缺乏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相关服务;如果不重视信息系统建设的后续开发利用,会留下新的“烂尾工程”。因此,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当更多地听取当地政府、企业和百姓的意见,而不能任由技术导向。
六是建设资金不足。在我国城镇化初期,各地主要依赖土地财政为主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在下降。理论上,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资金,可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但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益性项目或能力建设项目,PPP模式并非最佳选择,而需要创新融资模式,改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七是法规不健全。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革新和相应的法制建设的保障。现行体制机制障碍,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不仅需要城市自身革新,也需要破除行业和条块管理部门藩篱。国内的已有实践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虽然智慧银川打破当地条块阻隔、实现大部制式的信息共享和智慧管理,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涉及上层的条块障碍,依然阻碍各种信息的传导和办事效率的提升。因此,破除体制藩篱,不仅需要相应的法律、标准作依据,更需要加大执法力度,改变信息垄断、不透明、公共财政建设的信息成为“组织”收费的资本等状况,提高城市发展、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开始参与进来,并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其中,阿里的杀手锏是ET城市大脑,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城市的管理,从交通领域入手,深入城市规划、医疗、治安等多方领域;腾讯的绝招是强化“连接”优势,整合、开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LBS、支付基础技术能力,赋能政务、医疗、旅游、交通等诸多社会领域;华为则聚焦ICT基础设施,欲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智慧城市千人千解,但都指向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以人为本。智慧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也不仅仅办事柜台的线上化,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有情怀、有温度地服务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