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叫什么名字?需要我帮助你吗?”
“这是哪?为什么你要蜷缩在角落里?”
“你全身哆嗦,是不是很冷?”
“这里很黑,你不害怕吗?”
当我一觉醒来,不知自己身处哪里,黑暗中的孤独让我感到紧张,手边的硬物就像一个希望,我抓起它,好似触到了某个开关,这让我有点欣喜,有些渴望。手捧微弱的光,那个只能照得到我画圈的地方,一个黑色的阴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只是想看清楚,在这个黑暗里,还有谁和我有一样的境遇?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自己的“内在小孩”,它源自于人的本性最深处的潜在意识,这个潜意识代表着最原始,纯真,渴望被满足的感受,情绪和期望,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意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荣格的“自我简述”:
卡尔.荣格,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的瑞士心理学家。1940年,在荣格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内在小孩”的概念。
荣格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牧师,家中八个叔叔和他的外祖母都是从事神职的人员。在荣格出生的前面,因两个哥哥早年夭折,导致其母亲性情反复,夫妻关系不和睦,荣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忧郁的状态,喜欢和自己作伴。为了解决自己的孤独感,他会幻想出属于自己游戏,自娱自乐。
在荣格的成长过程中,他敏感的自我认识神经系统让其慢慢发现了“另一个自己”。日常生活中,他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读书学习,另一方面,他犹如一个成年人般,开始变得多疑,远离他人,不相信别人等特点。这种自我分裂式人格的发现对他成年后修习精神医学课程和心理学课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他就是自己的启蒙老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内在小孩”存在的形式:
很多学者对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内在小孩”实质是一种隐喻,它可以是童年的创伤记忆,可以是被迫躲起来的,最纯真的童年状态,可以是挣扎在痛苦与超越人性力量的存在,可以是多个人格之间冲突造成的心理困扰,可以是从受到伤害到自我疗愈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是意指表面概念中的某一个人。
因创伤性事件造成的童年阴影的“内在小孩”是一段记忆,因家暴,虐待或此过程中的重大情绪记忆,形成的原始性害怕,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从而期待最简单的抚慰,照顾和被爱等渴望。
孩子的单纯与天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外在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于是逐渐逼迫自己放下简单,走向外界期待的模样,于是这个并没有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内在小孩”就此懂事地躲在了一边。
当成长经历变得丰富,面对更多现实的残酷和困苦的境遇时,人会一边奋力拼搏以逃离这种生活状态为目的,一边又渴望自己的努力和辛酸被看见,被理解,期待自己被爱护。内心总有很多个角色不停变换着提醒自己,督促自己,告诫自己,在痛苦与无助的成长折磨下,逼迫自己成为了更加强而有力的人,这是一段从童年到成年,通过自我心灵疗愈,收获新生的强大自愈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看见和面对我们的“内在小孩”,耐心的引导,绝对的信任,坚定的守护,给予她源源不断的真诚与爱。
“嘿!我看到了你,这个结果真让我开心。”
“你别害怕,我正慢慢向你靠近。”
“在这个黑暗里,你不再孤独。”
“因为从此以后,你还有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