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
金声玉振,天之木铎——访千年儒根,感万世教化

金声玉振,天之木铎——访千年儒根,感万世教化

作者: 黑白的触动 | 来源:发表于2018-06-22 14:25 被阅读9次

    导言

    著名的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了解历史,并不是为了以史为鉴,因为时代在发展,过去的经验不一定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了解历史,也不是为了知“歆惧”,因为历史不可能完全是客观事实,多有推测臆断;如此这般,为何要了解历史,因为唯有通过历史,才能知晓我们为何、如何是今日的我们,国家为何、如何是今日的国家。

    知晓这些重要吗?

    如果你这么问,我的看法是:不重要。

    因为除了那些研究历史的学者和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包括我,对历史也只有皮毛的了解,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追求幸福。

    知晓这些不重要吗?

    如果你这么问,我的看法是:重要。

    因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自知不自知,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习惯,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我指的当然是在中国出土生土长的人,不包括从小生活在西方的人,诸如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或者“香蕉人”)。这一点,年少时鲜有体会,但随着年岁渐长,见闻越多,就能越来越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南方的老华侨晚年常常盼着归国,非常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一定要在重要节日有仪式:祭祖、团圆等等。在异国他乡漂泊久了,人们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会非常强烈,这种归属和认同就源自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的根。

    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根:犹太人经历上千年的漂泊离散,始终没有被他族同化而消失,并在二战后于以色列重新建国,因为他们坚定的信仰——犹太教;欧洲(包括后来的美国)能在近代执世界之牛耳,与其悠久的希腊—基督文化浸润不无关系。

    而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断流的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震荡,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深刻地影响着周围的国家,因为两千多年前诞生了一位“天纵之圣”——孔子,发源于他的儒家思想型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中国枝繁叶茂的优秀文化,大都源自这深厚宽广的儒根。

    孔子和儒家学说对中国和世界有着广泛影响,无怪乎孔子的故乡——曲阜,被人们誉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其他两大是耶路撒冷和麦加,都是宗教圣地)。曲阜的三孔(孔庙、孔府和孔林)也成了各国游客(除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中日韩以外,西方游客也络绎不绝)心向往之的圣地。

    下面请跟我一起看看三孔,感受一下儒家教化。

    孔庙

    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曲阜每天早晨都有一个开城仪式,就在孔庙的南门举行。仪式上,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表演,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欢迎,我把整个过程录了下来, 贴在下面:


    曲阜三孔 孔庙南门 开城仪式

    开城仪式早上8点举行,而7点左右,门外已经聚集了不少游客,为了不让游客干等着,会有说书人打着快板给大家说一段:


    曲阜三孔 孔庙外 老艺人说书表演 铿锵有力

    开城仪式上载歌载舞:

    刚进南门,就看到了这座金声玉振坊: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再往前,看到了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内有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

    后人赞颂孔子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因此这里有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

    接下去,来到了圣时门: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院中的古树是侧柏或者圆柏,大都是受保护的古树名木。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弘道门: 

    弘道门,是为了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碑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

    过了弘道门,是大中门:

    进入大中门后,又是一个院落,里面有写着儒家语录的牌子:

    院中还有许多石碑,都是很有历史价值的:

    明成化四年的成化碑,有永乐碑等等

    和大中门紧挨着的同文门: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是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现在奎文阁已经用来售卖与孔子有关的书籍,展示孔子的生平的图画:

    过奎文阁又进入一座庭院,这里有十三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

    碰到一群日本游客,导游用日语做讲解,他们听得很认真。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来三孔的日本游客非常多。然而距曲阜不到100公里的台儿庄,日本人是绝对不敢去的。孔子教导我们“仁义礼智信”,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已是不仁不义,而部分日本人现在不能正视历史,还做不到“信”,这不是有悖于先圣的教导吗?

    十三碑亭北,是大成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门前有雕刻精美的石柱,上面的雕饰被游客摸得光溜溜的。大多数来此的游客都愿意摸摸它,期望沾点圣人之气。

    穿着整齐的小学生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孔庙:

    家长、学生拜孔子,都是抱着“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美好愿望:

    大成殿:孔庙的主殿,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建筑水准极高,据说帝王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此殿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两侧为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大成殿后面是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精致的房顶雕塑:

    孔庙内售卖的孔子雕像:

    展出的古代棺壁雕刻:

    孔庙最北边的院落,里面有土地庙(后改为神庖,为祭祀时宰杀牲畜的地方)等古迹。

    鲁壁:相传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孔庙内还可以身着汉服照相:

    据说这棵树被乾隆爷的龙气沾染,因而树形奇异,仿佛上刻龙形。这可不是雕刻,而是实实在在长成了这样,真是奇,难道真的沾了龙气?

    “龙树”旁边还有一颗“凤树”,龙凤呈祥,均被游人摸得光溜溜。

    孔府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离孔庙不远,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

    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

    孔府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进入孔府:

    孔府的大门很有讲究:门两边有对联一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

    孔府的门有好几道:

    圣人之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

    重光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楣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

    穿过三道门,来到了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更鼓、云牌、龙 旗、凤旗、虎旗、伞、扇等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第当衍圣出行时,都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孔府主人未允。此凳系当年严阁老坐候之物。

    穿过通廊,来到二堂,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的地方。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

    二堂两头的梢间,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

    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

    庭院北屋即三堂,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三堂明间正上方,悬挂着一幅匾额,上书“六代含饴”四字,蓝底雕龙金边。匾正上方镶金字“乾隆玉玺”大印,此匾为乾隆御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来阙里朝圣,孔子第六十七代孙孔毓圻的夫人黄氏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了,而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也已经出世,从黄氏到孔宪培已是六代同堂。乾隆帝看到孔府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生活像吃了饴糖一样甘甜,遂赐此“六代含饴”匾。

    三堂对面还有这么一块壁,上面绘有彩色壁画“戒贪图”,图中这个貌似麒麟的动物叫“犭贪 ”,传说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是个贪婪的家伙,与仁兽麒麟正好相反。途中它占有了八仙过海中八仙赖以过海的宝贝,还不满足,两眼盯着太阳,妄图把太阳吞入腹中。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悲惨下场。

    衍圣公立此画与门口,是要提醒自己和子孙后代,为官要清正廉洁,常怀律己之心,不可贪得无厌。

    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有道禁门-——内宅门与外界相隔。进入内宅,少了些官家威严,里面有各种珍贵的资料文物,也有古代显赫人家标配的小园林。

    内宅的建筑是清淡的灰白色调,与外宅的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里面有一个曲阜老照片展,可以一览古城风貌。

    这个老爷子身怀“姓名作诗”的绝技,告诉他你的名字,他立马用名字做首诗,书法还不赖:

    与孔子有关的字画:

    下面的艺术馆展出了各种有意思的艺术品:

    十八罗汉:

    再往前,就来到了孔府的小花园:

    奇树:五柏抱槐

    又一颗无名的奇树:

    花园里有许多荷叶,荷花还没盛开:

    有一个小亭子,地下是池塘,有怪石,有小鱼,有假山,有鲜花:

    出了孔府,离孔林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好在有免费的游览车可以乘坐(有通票才可以),不一会就来到孔林景区。

    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

    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到现在,古树已达万余株。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仅仅是墓地,也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所以游孔林不会有阴森之感,相反会觉得生机勃勃。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下了游览车,里孔林入口还有几百米的距离,要经过一段孔林神道。

    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万古长春坊:

    神道两旁翠木掩映:

    途中经过“孔子生迹园”,里面有孔子石雕:

    这是另一个商店里拍到的孔子木雕:

    不一会儿,来到了孔林:

    进门后,又是一段不短的小道,圣人之墓果然不是那么容易触到的。已经转了孔庙和孔府的我,腿脚都有点酸痛了。

    “至圣林”的门楼正在施工:

    终于到达了孔林内部,一看介绍,徒步游完整个园林要2个小时左右,实在走不动了,决计坐个观光车:

    以下是路上拍到的照片:

    儒宗在念牌坊:

    孔尚任墓,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名剧《桃花扇》的作者。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庆幸自己没有徒步整个园林,太大了。一路上倒是看到了不少老外,背着大背包,穿梭在林木石碑之间,不愿意放过他们心中“东方宗教”的任何一处胜景。

    游览车停在了离入口处不远的孔子墓外面,下面重头戏来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洙水桥,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但洙水河道久湮,为纪念孔子,后人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洙水,并修了精致的坊和桥。

    穿过洙水桥,看到一座高台大门——挡墓门:

    再往前,是一条被高大树木环绕的甬道:

    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甪(lù)端、翁仲。华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甪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1万8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均称翁仲,用以守墓。

    林内古木上的树瘤:

    穿过甬道,来到了享殿:

    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念jie,不念kai)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遭雷火焚死,后人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

    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棂碑亭,为驻跸亭:

    孔伋墓:孔伋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四书中的《中庸》即为孔伋所作。元代,文宗封“沂国述圣公”,后人因此称孔伋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并称。

    孔鲤墓:孔鲤是孔子的儿子,享年五十岁,先孔子而死,死后追封泗水侯。据《史记·孔子世家》,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祭祖时不用鲤鱼而用鲫花鱼。

    接下来,就是天纵之圣——孔子的墓地了:

    孔子墓像一个隆起的马背,这是一种非常尊贵的筑墓形式,叫 “马鬣(伯)封”。墓前有两块石碑,后面小的一块是宋代所立,前面大的一块是明正统八年(1443)立的,上面有几个篆字“大成至圣文宣王”是黄养正写的 。

    有意思的是,从远处看,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干”,只有走到墓前才会看到下面一横被石台挡住。这是因为皇帝也经常来曲阜祭祀孔子,只有皇帝才能称王,皇上来曲阜祭孔是拜师不拜王,为了怕引起皇帝的不满,黄养正故意写成这样的。即便如此,据说康熙皇帝来祭孔时,还是出了麻烦。

    相传康熙来孔林后,站在孔子墓前,看了一下,二话不说,就回到了驻跸亭。众人都捉摸不透康熙的意思,只有当时为康熙讲经史的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立刻请示衍圣公,派人骑快马回孔府,拿了一匹黄绸布回来,用绸布把孔子墓碑包裹起来,写上“至圣先师之墓”,再去请康熙,康熙过来一看,非常痛快地举行了祭孔仪式。

    现在这块墓碑是由很多小碎块拼凑起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块墓碑被砸碎,当地的老百姓冒着危险将碎片收藏起来,文化大革命过后重修孔子墓时,老百姓又把碎片捐献出来,拼成了这块完整的墓碑。

    可见圣人不容易:生前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不受待见,死后子孙得恭谨谦慎,有时候遇上特殊的历史时期,还不免会被批判......

    然而,伟大的思想是藏不住的,其光芒能穿透一切历史的障碍,在时间长河中永远为人类的前行发亮!

    孔子墓前,如果你愿意,可以花些钱,由专人指导依礼祭拜孔子:

    千年前的那个那个轴心时代,奇迹般地圣贤辈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摩尼、老子......而我们今天的世界文化格局基本上就是由这些先贤奠定的。我现在就站在其中之一的孔子墓前,想到面前这片青翠的草甸下埋葬着如此光耀古今的天纵之圣,我心中泛起了无限的尊崇和敬意......

    结语

    闻名中外的三孔已经带大家看完了。这里再告诉大家两件有意思的事情:

    游览三孔,如果你可以流利地背30条论语,并解释其中几条,就能免门票,对外国朋友这个条件还会适当放宽一点。

    曲阜城里有马车,坐惯了出租公交,尝试一下马车,也是很新奇的:

    最后再说一点感想: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孔子之教,不具有迷信色彩。子路曾问孔子关于生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避谈“怪力乱神”的话题,这可能也造成了中国几千年的统治靠的是教化而不是信仰。

    这有优势:在中国各种宗教可以杂然并行,没有争教之祸,文化上宽容大度,汉唐极盛时兼容并包,这是一神教信仰的西方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所不具备的:不要说不同信仰的互相杀戮——十字军东征,就是相同的信仰也因内部不同意见常常互相攻讦,不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因宗教问题引发的斗争冲突一直都存在着。

    这也有劣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容易让思想单一,容易禁锢封闭,容易自傲自满,而且以农业文明为根基的儒家思想,多了些“温良恭俭让”,少了些进取闯荡的冒险基因。另外,文化的约束力量比信仰的约束力量要弱,因为信仰让你知道死后的福祸(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而儒家文化却没有,于是有信仰的人生前会总会怀着敬畏,不至于丧尽天良。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人抛弃信仰以后会屠杀犹太人,为什么日本人会屠杀中国人。

    然而不论怎样,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足以让人自豪,更是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了文化的局限,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正如习大大所说:

    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声玉振,天之木铎——访千年儒根,感万世教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wx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