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860天早安问候。
新闻中曾经看到这样的报道:十几岁的孩子有的选择拿肾换苹果电脑,有的选择拿初夜换苹果手机,拿性换奢侈品,并且为此对父母暴力相向。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有心理医生这样解释说:苹果电脑、苹果手机都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丧失爱,摧毁剥夺了他们感觉被爱的客体。
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非常低的,苹果产品在他们心中等同于幼儿睡觉时离不开的泰迪熊,只不过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力量远远大于幼儿,于是表现出了这些令人震惊的外显行为。
客体对应的是自体,自体就是“我”自己,客体是与“我”建立关系的其他人乃至万事万物。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客体,而承载母爱的其他客体是过渡客体。
有些孩子,他们会钟爱某个小枕头或者小毯子,不让家人洗,哪怕是脏了臭了,如果家人偷偷洗了,他们会大哭,有时甚至会哭晕。耐心了解,会发现这些东西是孩子曾与妈妈一起用过的。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会说,它们有妈妈的味道。孩子迷恋这些东西,其实是想抓住母爱的味道。
母爱是什么?
孩子哭,妈妈知道他是饿了,用乳房哺育他。母爱借妈妈的乳房在传递,乳房就成了过渡客体。孩子哭,妈妈知道他渴了,用奶瓶喂他水喝。母爱借奶瓶在传递,奶瓶成了过渡客体。
量变引起质变,当孩子领悟到,母爱并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母爱是无形无质的。孩子就会放下对过渡客体以及母爱载体的执着。这时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他懂得了灵魂的真实存在。假若母爱的累积效应不够,这一领悟没有发生,就会导致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
最初,爱的载体都有照顾与陪伴功能,例如泰迪熊,毛茸茸地可以让孩子抱着,充当孩子假想的玩伴与聆听者。
健康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对泰迪熊很有感情,但不容易痴迷。而太痴迷于泰迪熊的孩子,可能是儿时获得的母爱太少。
网友评论